【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澄江寻脉实践小队溯源澄江针灸传承之路
《澄江寻脉:溯源针灸传承之路》
银针三寸,艾火一丸
如何在战火中守护生命的温度?
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生生不息?
面对这些疑问,“澄江寻脉”实践小队于2025年6月23日背起行囊,循着承淡安先生踏出的那串杏林脚印,再次启程。
请跟随他们的脚步与镜头,一起揭开“复兴绝学”至“济世活人”的当代密码,探寻毫针缝合传统与未来的超绝技艺。
01
学派定义与渊源
澄江针灸学派是以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1899-1957)为创始人,邱茂良、杨甲三、程莘农等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共同体。学派得名于承淡安故乡江苏江阴的古称“澄江”,于1989年在“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上由时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兼江苏省中医管理局局长、江苏省针灸学会会长张华强先生首次提出。2012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 64 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
02
历史脉络:战火中的三次转
草创与星火(1930-1949)
20世纪30年代,面对针灸存续危机,承淡安于无锡创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1930)。至 1937 年夏,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构建了集教学、医疗、研究于一体的针灸学术发展模式,创办了第一本针灸专业期刊——《针灸杂志》、 第一家针灸专科医 院——“针灸疗养院”、 第一家针灸学校——“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分社遍及9省及东南亚。并在承淡安先生的引领和感召下,邱茂良、曾天治、罗兆琚等人也陆续加入,构筑了“澄江针灸学派”的早期基础。
抗战爆发后,无锡社址毁于战火(1937),承淡安西迁入川,十年间培养弟子400余人,出版《中国针灸学讲义》,发出了针灸界的最强音——“与战事期中,药物来源困难,针灸术可代药物疗病,有过之无不及之伟? 亦亟应将斯学公开,以利民生”。弟子邱茂良著《针灸与科学》,曾天治在重庆出版了《科学针灸治疗学》。在烽火中保存学术火种。
重生与建制(1950-1980)
1954年承淡安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首任校长,将澄江针灸学派与现代针灸高等教育融合。随后,程莘农、杨甲三先后调任北京中医学院(1975 年程莘农调任中国中医研究院), 邵经明、高镇五等承门弟子也参加各自所在省份的中医院校教学、医疗工作,并培养出大批新的针界传人。厦门陈应龙、泉州留章杰、山西谢锡亮、武汉张克敬等承门传人,在参加当地医疗工作的同时,也培养针灸传人。 澄江针灸学派渐呈燎原之势。
邵经明、高镇五等传人分赴各省建设中医院校。1982年,邱茂良(南京)、杨甲三(北京)同时创办针灸学专业,并开始了针灸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标志着澄江针灸学派的发展已经与现代针灸学术发展融为一体。并且受澄江针灸学派的影响,极大推动了海外针灸学的繁衍,香港、东南亚地区乃至欧美各国的针灸学逐渐兴起。
定名与传承(1989至今)
1989年“澄江针灸学派”获官方定名,2012年入选全国首批 64 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学术地位获国家认证。但在20世纪 30 年代,承淡安先生就比较中肯地提出:“而针灸学术之神奥,却有不能言之尽成理者,此由古书晦涩,后人不能通之,非其本身不通也……即须将古书晦涩之理,细加考证……自己明白, 使人皆明白, 此即谓之科学。 ”尽管澄江针灸流派已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但是在学理上还存在不足。因此整理和提高针灸学术、阐明针灸学理,成为澄江针灸学派创始人和传人始终不渝的追求。
澄江针灸学派谱写了针灸学术史上辉煌的篇章。当代澄江针灸学派传人,正秉承学派精神,与时俱进,为重构针灸学术体系和框架而努力着
03
创新与传承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澄江针灸
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为承淡安1954年创立的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作为学派核心传承基地,将澄江针灸学术基因转化为现代学科体系:承淡安首任校长时期构建针灸学科框架;1982年邱茂良作为首批硕博士导师,开展针灸硕博教育;2012 年,“澄江针灸学派”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 64 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之一。我校学派代表性传承人王玲玲教授带领着团队,从事针灸治疗高脂血症、帕金森病、骨质疏松症、抑郁症、功能性便秘等研究;谢锡亮用麦粒灸治疗乙型肝炎等病证。南中医以院校机制实现活态传承,推动了针灸从经验技艺向现代学科的转型。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