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杏林探脉·医派寻源队寻访江苏省名中医邵荣世教授
【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杏林探脉·医派寻源队寻访江苏省名中医邵荣世教授
杏林探脉承仁术医脉寻源溯本心
“走访东氏传人,领悟针灸魅力”
2025年7月13日,薪火实践团“杏林探脉·医派寻源”队走进南通市中医院,对话江苏省名中医、孟河医派传人邵荣世教授,探寻孟河医派的守正创新之路。访谈聚焦孟河医派“轻清灵动、醇正和缓”的用药特点,了解如何遵循“辨证要准,用药要轻灵”来调理脾胃、保护人体的正气;探索孟河医派“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传承新方式。
- Part 01 -访谈对象简介
邵荣世,南通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教授、南通市中医院名誉院长、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第三、四、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贴。随后经评审,自2011年起设“邵荣世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Part 02 -聚焦访谈:孟河医派的传承与创新
01流派传承邵教授作为孟河医派的传人,临床治脾胃病最核心的思路就是“调升降、和阴阳、顾虚实”。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机升降的关键枢纽,所以她特别重视调理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吴门医派“脾胃分治”的理论和江苏地区湿邪较重的特点深刻影响了她的辨证思路。在临床实践中,邵教授善于融合两派之长:常用叶天士的甘凉濡润法治疗胃热证,同时也注重燥湿运脾来治疗脾湿证。尤其是针对南通地区多见的脾胃湿热证,她常遵循孟河医派“轻可去实”的治疗原则,实现有效祛湿的同时,又可避免药材苦寒败胃。02守正创新邵教授认为医派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结合现代人压力大、熬夜多的特点,患者很容易出现“肝郁化火又伤阴”的情况,邵教授在费老先生“调肝和胃”的基础上,加上女贞子、旱莲草这类滋养肾阴的药来涵养肝木。对于由焦虑引发的脾胃病,则在治脾胃的同时兼顾“疏肝”,比如用甘麦大枣汤配合柴胡疏肝散。此外,邵教授的团队也在进行中医的“数字化”探索,如把舌象、脉象等做成图谱,让传统的中医辨证方法更生动、现代。03承古启新邵荣世教授为青年学子指明了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提出三点核心建议:1.“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中医典籍务必要下功夫精读,筑牢理论根基。2.“跟临床” 随师临证,实践一线,体悟如何以轻灵之法化解复杂病证。3.“悟其神”不能死记硬背、机械地套用方子,重在理解其精髓,把握辨证论治的灵魂。最后,邵教授特别强调,青年学子需中西医并重。她指出,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可作为获取信息的辅助工具,帮助我们诊断,但绝不能替代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这一核心。
- Part 03 -成员感想
教授将孟河医派"轻灵平和"的学术精髓融入脾胃病治疗,以升降调枢机、寒热和阴阳、通补顾虚实,处处彰显"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尤其是她对四季调护脾胃的观点——春疏肝、夏化湿、秋润燥、冬温阳,彰显了中医因时制宜的智慧。作为一个中医学学子,我一定会谨记先生“守经典之本,应时代之变”的教诲,努力在中医学领域深耕。———苟烨馨采访邵荣世教授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他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尤其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深刻见解,展现了传统医学的当代价值。他提到"守正创新"的理念,强调既要尊重经典,又要与时俱进。这份坚守与开拓并重的智慧,让我对中医药的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王哲祎采访邵荣世老师让我获益良多。她以"轻清调养"为要旨,善用厚朴、半夏等芳香化湿之品,精于半夏泻心汤的辛开苦降之法,将孟河医派的醇和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三纲辨治"脾胃病的思路,既恪守传统又与时俱进,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魅力。———杨美红
- Part 04 -【结语】
杏林探脉寻医源,薪火相传启新篇。此次与邵荣世教授的对话,不仅让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孟河医派“轻清灵动、醇正和缓”的学术精髓,更见证了中医人在守正创新路上的智慧与坚守。从“调升降、和阴阳”的辨证思路,到“数字化”脉象的现代探索,中医的传承既需扎根经典,又当与时俱进。展望未来,中医流派的发展必将如江河奔涌,汇古融今。愿更多青年学子以邵教授“读经典、跟临床、悟其神”的箴言为指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千年岐黄之术焕发时代生机,为人类健康贡献东方智慧。薪火不熄,医道长青!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