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暑期,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4级应用心理学1班学生组队开展了以“探寻非遗瑰宝,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聚焦我市丰富的非遗项目,同学们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与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度交流,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传统文化实践课。
一、与非遗初相见: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对话 2025年6月14日,实践队首站来到我市相山公园,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集中展示活动。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香气四溢的临涣烧饼、爽滑可口的淮北面皮吸引着人们的味蕾;精巧细腻的陈氏剪纸、色彩斑斓的花鸟字艺术令人叹为观止;韵味悠长的花鼓戏唱腔和悠闲醇香的临涣棒棒茶氛围,更是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了淮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在众多精彩的非遗展示中,队员们尤其对寓意吉祥、造型精美的杨氏香包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与杨氏香包传承人老师建立了联系。
二、深度采访:探寻非遗香包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初次接触的良好基础,为进一步探寻香包制作技艺的奥秘,2025年9月3日,实践队专程前往杨氏香包传承人老师的工作室进行深度拜访和学习。工作室内陈列着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香包作品,瞬间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馨香与美好的艺术世界。
传承人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同学们。她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制作香包所需的各种天然香料,如艾草、藿香、薄荷、白芷等,详细讲解了每种香料的特性、功效以及其在香包中所承载的驱邪避秽、安神助眠等美好寓意。同学们认真聆听,细细嗅辨,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与民间手工艺的巧妙结合。
随后,老师重点为同学们展示了一项复杂而精美的技艺——虎头帽的制作过程。从布料的选择、剪裁,到刺绣虎头五官的精细针法,再到填充棉花和香料的技巧,老师一步步耐心演示,栩栩如生的虎头形象在她手中逐渐成型。老师解释道,虎头帽寓意着保佑孩子虎头虎脑、健康成长、驱邪平安,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长辈对孩童的深切关爱和美好祝福。同学们还观摩了工作室里其他形态各异的香包配饰,老师逐一讲解了诸如莲花(寓意纯洁)、福袋(寓意聚福)、粽子(寓意高中)等造型的美好寓意,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民间艺术中“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
通过此次系列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亲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所在。他们表示,非遗并非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融入生活、充满智慧与温情的活态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保护和传播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教育课,激励着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中去。(作者:王亿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