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科技赋能农业新图景,探索武汉智慧农场的科技密码

    2025-09-05    阅读: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彭珂
  实践队在华中农业大学校友及国淼华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淼和、王建国的带领下,走进汉南经开区太白湖东荆农场。这座正在建设中的综合性农园,是黄淼和与其他新农人进行的智慧农场的生动实践。据介绍,该农场约800亩,计划打造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智慧农业样板。
  走访中,实践队了解到,这片果园的每寸土地都融入了“智慧基因”:窄株的布局为智能机器通行预留空间,矮株窄冠的修剪便于光谱测定远程管理,树下的防草布通过避光抑制杂草生长,统一灌溉系统则实现精准滴灌与施肥。在产业联动方面,园区创新采用果园与水产养殖有机融合模式——柑橘、蓝莓等果树在翠绿莲蓬旁挺立,草鱼、鲢鱼在规划好的水域中畅游,形成“上果下水”的生态循环模式。同时,农场结合地形特点布置各类果树,真正实现“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农场目标。
  在巡园过程中,实践队还体验了农场管理员的工作,详细记录下苗木野枝旁生、防草布覆盖不全、低洼积水处等异常情况。“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智能管理系统的‘学习案例’。”黄淼和解释道,“通过积累数据与解决方案,未来可实现果园少人化甚至无人化管理。”通过实地考察与走访,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智农2305班彭珂了解到,农场内十几亩碧绿的荷田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生动体现。甘甜饱满的莲子是农场的主要作物产出,而不久后的满池粉荷将使农场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数千游客,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
  在东荆农场玻璃温室内,实践队实地见证现代农业运作机制。整齐排列的西瓜幼苗,依托农场智能管理系统实现标准化培育。期间,实践队学习到西瓜间苗关键操作:每盆仅留存一株壮苗,且需及时去除株叶附着的西瓜种皮。在亲身参与幼苗管护的实践过程中,实践队直观体悟农业生产流程中“精细管理、严谨执行”的专业逻辑,同时感知到科技赋能下现代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在合理划分的菜地旁,实践队了解到农场的共享菜地的运营模式。从自耕种的亲历亲为,到半托管、全托管的便捷省心,每一种模式都有利于集中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田垄划分的地块间,标志牌注明租赁者以及作物名称。豆角、茄子、番茄、薄荷、西瓜、绿叶菜等农产品种植在小道左右两边,触手可及。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智农2305班王雨涵通过访问和查阅资料发现,这套精细化管理系统使水肥效率提升40%,而“会员制”农场现摘的水果蔬菜,从采摘到配送最快仅需2小时,显著加快了生态农业供销的运转周期。
  七天的实践虽短,却让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暑期社会实践队真切触摸到科技赋能农业的强劲脉搏。从校友企业的创新转型到智慧农场的数字革命,从田间地头的技术攻坚到产销链条的重构升级,实践队见证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如何激活传统农业的新动能。这段融合了智能设备、农事体验的实践经历,也将化作实践队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活教材”,同时激励更多农科学子在广袤田野间书写属于新时代的"三农"答卷。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