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课程讨论的主题为“怎样做出一个好的选择”,暗含选择背后的责任、和价值选择的讨论。课程以“选择”为中心,设置四个思维实验——电车难题、手术室、刹车失灵和推下胖子。旨在通过四个选择困境,让学生做出不同的选择,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标准,讨论暗含在“选择”行为下的价值和责任判断。

在第一个实验中,讲述电车难题的基本情境,并强调主要矛盾,即是否选择牺牲少数人以拯救多数人。让同学们举手表决,并询问双方做出选择的理由,得出“牺牲少数,保全大局,谋求最大利益”。在第二个实验“手术室”中,强调牺牲的对象成为了自己,学生需要选择是否牺牲自己,以拯救多人。大部学生选择不牺牲自己。询问选择变化的理由,引导得出“做选择时,生命的价值似乎不是可以用数量衡量的”。第三个实验需要学生在刹车失灵的情境下,选择撞向少数人还是多数人。引导学生发觉选择背后除了价值利益的高低,也有承担责任的大小。第四个实验需要学生选择是否选择推下无辜的人以拯救多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责任”这一概念在不同情境中发生什么变化。最终提出疑问“坐视不理真的没有责任吗?”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引入生活情景,讲述校园霸凌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坐视不理的后果。

面对设置的情境,学生能积极互动思考。在四个思维实验的推进中,学生对道德困境的认知呈现出渐进式的深化。初探“电车难题”时,多数学生倾向于通过功利主义原则进行选择;而在后续实验中,部分学生开始反思“生命价值不可量化”的伦理命题,甚至有学生提出“责任伴随选择而生”的深层追问。尤其在“推下胖子”的情境中,做出不同选择的学生相互辩论,深度思考选择背后的责任问题。

学生收获:这场关于选择的思辨课程,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选择背后的价值和责任问题:
第一,学会用“两种尺度”衡量是非。既能考虑行为带来的实际效果,也思考生命的价值。就像面对“手术室”时,学生们既会权衡人数差异,也会纠结被牺牲者的无辜性,逐渐明白“生命不能量化”。
第二,懂得原则需因境而变。从最初的“顾全大局”到后来的“生命不可替换”,学生开始理解道德选择而不是套用顾全大局的定式。
第三,发现责任无处不在。通过校园霸凌,学生们惊觉“袖手旁观”也是一种选择。当讨论“是否该揭发校园霸凌”时,学生意识到:沉默的围观者与直接的施暴者同样负有道德责任,引发对责任的深度思考。
这种从认知重构到行为转化的学习历程,恰似为学生打造了一把丈量世界的道德标尺——既能精准辨析复杂情境,更能勇敢践行心中正义,让道德教育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精神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