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索“智慧未保”新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子“跨界”共研 AI赋能未成年人分级矫治

    2025-09-08    阅读: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润青禾”实践队
         为进一步探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形式,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法润青禾实践队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下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主题,采取“线上+线下”双轨模式,扎实开展系列暑期调研活动,推进探索科技赋能未成年人保护的新路径。
一、多方线上共议:人工智能+未保的跨界对话
         法润青禾实践队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人工智能技术下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调研座谈会。本次会议邀请了湖北省汉阳区关工委、山西省左权县人民检察院、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检察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基地)等多地实务与学术单位共同参与,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与矫治实践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会议伊始,实践队成员及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肖思言系统汇报了前期调研成果,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成年人行为预警、分级评估与精准矫治等方面的实践案例与研究难点。
 
         调研座谈过程中,汉阳区关工委办公室熊主任系统介绍了该区在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分级矫治方面的实践经验。汉阳区关工委有效整合公检法司等多部门退休干部资源,持续推动“五老育人、关爱、护苗”三大工程落地见效并且先后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帮教基地、爱心驿站和社区矫正教育基地,为构建多层次、全链条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提供了汉阳经验。
         左权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青婷婷则分享了基层检察机关在办理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和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创新实践,重点介绍了“桃花朵朵”未检团队融合红色文化、国防教育及家庭教育资源所构建的“五位一体”帮教体系,强化司法保护与社会支持的有效衔接。
衢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毛颖曦聚焦智慧未检建设,介绍了衢州未检的智能平台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行为轨迹追踪和风险预警,实现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科学分级和精准干预。此外,衢州未检还以专门学校为闭环载体,构建“六位一体”矫治体系,助力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预防再犯。
         最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基地)副院长周凌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调研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实务部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为分级干预机制带来突破与创新。
他强调,在人工智能语境下,应重点借助人工智能实现矫治项目的动态管理与个性化安排、探索由AI生成符合未成年人认知特点与行为特征的矫治脚本和方案实现精准化和个性化干预,进一步提升矫治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本次座谈会不仅深化了跨地域、多学科间的对话与合作,也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与会单位一致期待未来继续加强交流,共同探索智慧未检与未成年人罪错行为治理的新路径、新模式。
二、学术与实践碰撞:高校团队共话未保创新
         法润青禾实践队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下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议题举办线上交流会,会议汇聚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团队、武汉大学“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赋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的实践检视与优化革新”课题组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多方力量,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法润青禾实践队就探索实践过程展开汇报,详细阐述了与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检察院、台州市三门县公安局、汉阳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左权县人民检察院等实务部门的沟通成效,并为构建AI赋能下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的科学体系提出针对思考。
武汉大学课题组基于调研经验,分析当前未成年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痛点,更提出以“联邦学习”技术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前提下联合建模,以破解数据安全与共享难题。最终目标是推动技术力、协同力与共治力融合,构建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防的智慧未保新体系。
在访谈交流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的多位研究人员系统分享了团队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刘颖琪介绍,中心近期的研究重点包括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体系以及数字时代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行为的影响与应对。同时,中心也参与涉及新型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防控及保障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权益等相关研究工作,并就司法解释及意见的制定提供研究支持。
针对研究所需的跨学科融合思维及整合力,刘滢溪指出,传统单一学科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应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干预这一高度复杂的系统性挑战。为此,中心通过推动课程创新,打破学科壁垒,专门开设未成年人司法课程,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同时,深度嵌入司法实践流程,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及社会组织建立紧密合作,使学生在实践参与中系统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
         孙啸天结合国际趋势和国内研究成果,介绍了某地公安机关“护苗平台”和某地检察院干预审查智能体的实践经验,并梳理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三类主要应用场景:前置预警、风险评估和帮教矫治。
李凡非指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法律层面存在刚性约束滞后与柔性干预虚化的矛盾,二是家庭防线整体性弱化,三是数字世界的整体挑战与线下多方支持的碎片化形成对照。她认为,需要从立法与执法、家庭与学校、线下社区与网络平台等多层面着手,逐步构建起责任清晰、资源有力保障的协同预防体系。
         最后,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作用,姚昱汐认为,技术具有潜力但并非万能,目前仍面临数据壁垒与隐私保护、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带来的人文关怀不足,以及标准体系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三方面挑战,有待进一步探索破解路径。
 
 
         本次交流会汇聚了多方智慧,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思路。与会成员一致认为,只有通过技术赋能、制度保障和人文关怀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构建起科学有效、真正适合国情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体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
三、实地探访调研:三门县“扶苗”的应用经验
         理论探讨之余,法润青禾实践队实地走访浙江省三门县公安局,与光和少年成长中心负责人姚警官展开对话,详细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成年人分级矫治中的实际应用与成效经验。
         姚警官系统介绍了“扶苗”项目依托自主研发的“未成年人成长多跨协同守护系统”,构建AI驱动的分级矫治闭环体系。面对当前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三门县摒弃传统“一刀切”的治理模式,秉持“科学分级、精准帮扶”理念,构建出一套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慧治理体系,实现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早识别、早干预、全程跟踪。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该平台整合了公安、教育、民政、社区等多方数据,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对未成年人行为进行实时分析与动态风险评估,并依据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干预策略。从源头治理出发,三门县公安局打造浙警智治“扶苗”平台,实现公安网、政务网、浙政钉、浙里办四大端口贯通,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帮教方案智能推送、专业团队线上组建,做到帮扶全程留痕、异动实时预警,直至未成年人年满18周岁系统自动脱敏退出,真正实现从“一次性救助”向“全程持续管理”转变。
         实践队成员还观摩了“扶苗”小程序平台的实操演示,详细了解客户端的功能设计及应用情况。此外,团队还注意到,除依托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为未成年人构建智慧保护网络外,三门县公安局还创新推出“1+1+N”线下帮扶团模式,即为每一名帮扶对象配备1名班主任、1名干警及多名专家,通过专属线上群聊实现家庭、学校、警方实时联动,形成线上线下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截至目前,“扶苗”项目已吸引542人加入帮扶团队,累计开展志愿帮扶活动260余场,结对帮扶950人。该模式已在台州市范围内推广,其跨部门协同机制及与省级数据通道对接的先进经验,也为全国探索未成年人智慧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三门样本”。
 
四、校园宣讲启新知:AI+法治教育走进武汉六中
         2025年8月27日,法润青禾实践队在前期深入调研和交流基础上,走进武汉市第六中学开展专题宣讲活动。此次活动面向师生系统普及了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的法律概念与现实意义,并结合武汉市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分级干预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展示AI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应用。
         实践队主讲人重点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三方面优势:精准评估安全风险、科学定制个性化干预方案,以及整合多部门资源形成协同治理机制。并通过向同学们讲解洪山区检察院“秦雨工作室”开发的AI检察官助理和浙江省“扶苗”项目等典型案例,生动呈现了AI在司法智能化与未成年人保护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扶苗”平台所采用的事件处置“三闭环机制”尤其引人关注,其高效流转与多部门协同处置能力,显著提升了未成年人异常行为的响应与处理效率。
         宣讲活动现场,六高学子们对AI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实践队员交流。老师们也表示,此类普法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引入科技创新元素,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此次法润青禾实践队走进校园,不仅传递了法律知识和科技理念,更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的种子。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拓展宣讲范围、优化内容形式,推动“AI+法治”教育走进更多校园,助力构建更加智慧、高效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五、结语
    为期半月的系列调研与宣讲活动,不仅是法润青禾实践队对“人工智能+未成年人保护”前沿课题的深入探索,更是高校学术力量与司法实务部门跨界协作、共研共治的一次生动实践。为来,团队将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拓展实践合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与社会治理体系贡献青春智慧与专业力量。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