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赋能传承 青春守护文脉丨东南大学青玉鉴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用青春守护非遗薪火
(通讯员:潘禹汐,摄影:团队成员)
当传统技艺的传承融入青年的创新,一场跨越 “文化传承” 与 “知识产权保护” 的实践之旅正在景德镇徐徐展开。这个夏天,东南大学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青玉鉴权实践团前往中国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怀揣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对法律知识的热忱,书写一段“法律赋能传承,青春守护文脉” 的实践故事,开展以“釉见青玉,鉴权之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来到
陶瓷工坊、陶溪川文创街区、景德镇
中国陶瓷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一件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陶瓷佳作,惊叹历代匠人的智慧与坚守的同时,也聆听着讲解员述说当前陶瓷非遗传承面临的挑战:技艺复杂、周期漫长、年轻血液补充不足……这让我们此行“探源”的意义,瞬间变得沉重而具体——传承,不仅需要仰望,更需要行动。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走进最接地气的市井里去。实践团穿梭在雕塑瓷厂的市集巷道中,与陶瓷行业的手工业者展开深入交流,听他们讲述独属于他们的陶瓷故事。一位90后的摊主经营着茶具摊,成员采访时她正在瓷器上进行着绘画。她介绍自己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自上大学后边投身于该行业,这个摊子的所有商品都是她手工绘画的。话里话外,她都表现出了对该行业的深度热爱,她说“有人为喝茶买,有人为情怀买,但最后都会爱上陶瓷本身。”

实践团立足景德镇陶瓷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系江西景德镇当地政府机关,采访了三宝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宣传员,“我们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文化发展。”“通过整合资源,村里不仅为传统手工艺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空间,还积极搭建各类平台,鼓励知识产权的登记维权,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为陶瓷文化的延续注入新鲜血液。”
接着,实践团走访了三宝村内的陶瓷手工作坊,与几位当地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采访。成员们被匠人们的热情与执着深深打动,也意识到非遗传承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正如一位队员所说:“他们用双手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自信。而我们年轻人,应该成为这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

瓷都学府行,实践团走进景德镇陶瓷大学,遇见陶瓷艺术的千年传承。在这座陶瓷艺术的殿堂中,团队成员在该学校团委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美术馆、润心馆、元青花馆,体验拉胚技艺,在实践与探索中一步步学习陶瓷文化的精髓与创新。

团队成员带着实践成果返回家乡,走进社区、学校开展“非遗传承与知识产权保护”主题宣讲。截至目前,团队已开展宣讲10余场,推动非遗保护理念走进更多人心中。与此同时,发布公众号推文60余篇。未来,团队将持续整理实践成果,形成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建议报告,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让青春力量持续赋能非遗传承,让千年文化薪火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