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9日,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铭史同行”红色文化宣讲服务队深入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旧黄陵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红色宣讲实践活动。团队携带15块革命先烈事迹展板、150份红色文化宣传手册,通过"英雄画像识别""红色故事课堂""乡村文化访谈"三种形式,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沃土中焕发时代生机,为当地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英雄画像识初心,村民共忆峥嵘岁月在"英雄先烈图像识别"环节,团队精心选取了从抗日战争到新时代不同时期的15位河南籍英雄人物,如杨靖宇、宋学义、焦裕禄、赵九章等。通过实践团成员郭若楠的引导,帮助村民通过看图识英雄+事迹补充的互动方式,迅速点燃村民的红色记忆。
实践队员郭若楠发现,中老年群体对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记忆深刻。当杨靖宇的画像出现时,村民:"这个俺知道,确山县抗日的好汉子",而年轻群体则对航天英雄杨利伟、时代楷模张玉滚等新时代英雄更为熟悉。针对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团队灵活调整讲解策略,对老年村民侧重历史细节补充,对青年群体则强化精神传承解读。根据团队统计,该活动吸引20余名村民参与,其中大多数参与者能准确识别5位以上英雄人物,参与者表示愿意将这些故事讲给下一代。

图为实践队员介绍革命英雄事迹
童声讲述红色事,革命精神代代传在"我心中的英雄"分享环节,团队针对7-12岁儿童认知特点,将革命故事改编成动画脚本式讲述,配合手绘英雄卡片开展"人物-事迹"配对游戏。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讲述了爷爷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爷爷说他们在雪地里埋伏,三天三夜没吃东西,但是没有一个人后退。"实践队员根据孩子讲述的抗美援朝经历,引导孩子们认识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如董存瑞、黄继光等,并将英雄事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通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爱国","雷锋雨中送大娘——友善"等案例,帮助孩子们建立认知联结。
团队还设计了"红色故事绘画本",让孩子们用画笔表现心中的英雄形象。6岁的王星画了一幅"刘胡兰姐姐",画面中梳着齐耳短发的少女面带微笑,背景是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说她为了保护同志,被敌人杀害了,但是她在我们心中却永远活着。"王星认真地解释道。

图为孩子创作的心中的英雄形象
红色记忆挖掘,寻访本地革命足迹团队重点挖掘未被广泛记载的民间红色故事,队员们分为5个小组,开展"红色记忆寻访"行动,走访村内老党员、烈士家属及知情村民,挖掘本地革命故事。活动中,队员们采用"一人采访、一人记录、一人核对"的工作模式,截至当日,共走访6位老人,收集本地革命故事3则,为了解旧黄陵村红色文化资源补充了鲜活素材。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当地居民红色故事
从泛黄史料的细致梳理到亲历者的口述采集,实践团队以鲜活有趣的传播方式,让红色文化在旧黄陵村焕发生机。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红色文化宣讲活动,让更多乡村红色故事走进校园、融入社区,为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红色动能。(通讯员 任子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