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创新路径解锁蓝巾帕传承密码,非遗文化焕新添动力

    2025-08-21    阅读: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蓝巾帕“织”青队
2025年盛夏,广西师范大学蓝巾帕“织”青队的调研足迹遍布江西赣州的山乡与城镇。这支年轻的团队将目光聚焦当地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巾帕,试图为这门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寻找现代传承的新路径。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走访与文创开发的深度融合,他们正让蓝巾帕在当代社会逐渐苏醒。
项目启动之初,团队发起的线上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忧心:在江西省内受访居民中,了解蓝巾帕的仅占12.3%;而省外受访者中,这一比例更是不足5%。“我们在全南县的村落走访时发现,会完整制作蓝巾帕的多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中青年主动学习者寥寥无几。”团队成员许雯婷回忆道。随着老一辈传承人年事渐高,这项融合了染、织、绣等多道工序的传统技艺正面临“人亡艺绝”的风险。尽管当地政府已启动保护工程,但如何激发年轻一代的传承热情,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图为蓝巾帕传承人演示制作步骤。 许雯婷摄
为精准掌握蓝巾帕的生存现状,团队创新采用“前方调研+后方支持”的双线工作机制。前方调研组深入文化馆、非遗工坊和传承人家庭,通过访谈记录下完整的传承谱系与技艺特征;后方数据处理组同步开发线上问卷,从认知度、文化认同度等维度收集基础数据,为后续方案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图为蓝巾帕制备工具展示。 高镇东摄
在全南县文化馆,泛黄的文献与斑驳的实物诉说着蓝巾帕的过往。“这块民国时期的蓝巾帕残片,边缘虽已磨损,但靛蓝色的缠枝纹依然清晰,这是当时婚嫁必备的陪嫁品。”文化馆工作人员指着展柜中的藏品介绍。团队在这里不仅获取了详细的工艺记载,还得到了珍贵的实物样本,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门手艺讲究‘三染三晒’,染料要取自山间的蓝草,晾晒得看老天爷脸色,年轻人耐不住这份性子啊。”72岁的非遗传承人陈奶奶在接受专访时,一边演示蓝草染色的关键步骤,一边感慨传统技艺的传承之难。但当谈及文创开发时,老人眼中泛起光彩:“要是能把老纹样印在年轻人喜欢的书包、手机壳上,让更多人看见蓝巾帕的美,我打心眼儿里高兴。”她还建议团队在设计中保留“万字纹”“回形纹”等经典元素,“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吉祥寓意,不能丢”。
基于调研所得,团队开始着手文创产品设计。

在深入调研之后,团队正式开启了文创产品的设计工作。他们从蓝巾帕中精心提炼出经典纹样,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设计之中,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产品设计稿,像时尚的手提袋、精致的钥匙链等。此外,团队还发挥创意,以蓝巾帕技艺为灵感源泉,创作了独具特色的动漫IP形象。“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年轻人对盲盒这种充满惊喜感的消费形式特别着迷。”设计组成员王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所以我们就想到把小型文创产品做成盲盒系列,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王同学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在每个盲盒里不仅放置了精心设计的文创产品,还特意配上了一张技艺解说卡。消费者在打开盲盒的那一刻,既能体验到开盒的惊喜,又能通过解说卡深入了解蓝巾帕文化,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种创新的设计方式,团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蓝巾帕文化,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团队设计的蓝巾帕动漫IP 刘文森摄
 
目前,团队已成功制作出首批文创手提袋实物产品,靛蓝色的传统纹样在现代包型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下一步我们计划联合当地文旅局,寻找合适的代工厂实现量产,通过景区文创店、线上平台等渠道推广销售。”团队负责人刘文森介绍,团队还将开发书签、笔记本等更多品类,让蓝巾帕元素融入日常生活。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蓝巾帕文创手提袋实物产品。 刘文森摄
 
从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到走向市场的文创产品,蓝巾帕的“重生”之路正在铺就。这场由年轻学子发起的非遗保护实践,不仅为传统技艺注入了青春活力,更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创+旅游”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为地方文化产业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正如陈奶奶所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传,蓝巾帕的蓝就永远不会褪色。”
 
(通讯员:刘文森 高镇东 许雯婷)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