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解码垃圾治理难题,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2025-08-25    阅读:
    来源:余海洋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响应美丽中国建设号召,赋能乡村生态振兴,2025年6月26日至7月2日,蚌埠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垃圾问诊,乡净振兴——绿动先锋队”深入蚌埠市与淮南市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从“垃圾围村”到“生态宜居”:美丽中国视域下乡村垃圾治理转型研究的主题展开深入调研。致力于通过深入一线的实地考察、系统访谈与问卷调研,真实掌握当前乡村垃圾分类的实施现状、设施配置与居民参与水平,精准识别治理过程中的痛点与瓶颈。

全链条实地调研:解码乡村垃圾治理脉络
此次调研团队实地走访蚌埠市循环经济产业园、老山村、汪圩村、大卢村、黄巷村、韩葛村,并延伸调研淮南市洞山新村及黎明楼垃圾中转站,通过实地勘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环保宣讲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究垃圾分类、运输、处理各个环节,精准梳理出四类关键问题清单。
为精准把握蚌埠市龙子湖区垃圾治理现状,团队走访龙子湖区环境卫生管理所,通过访谈负责人,明晰区域内垃圾中转站数量与分布、垃圾治理全过程、“三级联动”垃圾处理模式以及当前垃圾治理难题等,追踪城乡垃圾从产生到末端处理的“最后一公里”路径。为进一步了解垃圾末端处理情况,团队成员来到蚌埠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实地考察垃圾填埋与焚烧处置工艺,与负责人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全流程、飞灰无害化处理及烟气净化技术等核心议题展开专业对话,深度了解垃圾终端处理的技术逻辑。

精准把脉痛点:200余份问卷揭示治理瓶颈
通过“入户走访+田间访谈”双轨调研,团队累计收集200余份有效问卷,深入一线倾听民声、精准把脉乡村垃圾治理的现实痛点。调查结果清晰揭示当前治理进程中的三大瓶颈:一是基础设施仍存短板,多数村民强烈呼吁增加垃圾清运频次、合理增设带清晰分类标识的垃圾桶;二是分类设备覆盖不全,部分村庄尚未配置分类收集设施,现有垃圾桶普遍存在类别缺失、老化破损等问题,严重影响使用体验与分类效果;三是源头分类意识薄弱,仍有部分村民习惯于随意堆放垃圾、未按规范分类投放,成为制约政策落地最深层次的障碍。本次问卷为破解乡村垃圾治理难题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和民意基础。
 
分类宣讲入乡村:激活生态治理内生动力
为激活乡村生态治理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与生态环境保护认知。近日,实践团队深入蚌埠市汪圩村、韩葛村、黄巷村,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实用的“垃圾分类小课堂”宣讲活动。队员们走村入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通过互动问答、实物演示、趣味游戏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及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村民和孩子们踊跃参与知识竞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不少村民表示,之前对垃圾分类了解不多,经过这次活动,不仅清楚了如何分类,更明白了背后的环保价值,今后会从自家庭院做起,认真践行垃圾分类。此次宣讲活动不仅普及了环保知识,更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构建宜居美丽乡村注入了持续的思想动能。
此次实践活动聚焦乡村生态治理的现实需求,团队成员深入蚌埠市龙子湖区多个村镇,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环保宣讲及终端处理设施调研等形式,全方位把脉乡村垃圾治理现状。活动不仅切实推动了垃圾分类理念在村民中的普及,也探索出以技术赋能和机制创新为核心的可复制、可持续治理路径。学子们以脚步丈民情,以专业助振兴,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江淮沃野间扎根生长,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持久而鲜活的青春动能。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