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环境工程专业学子团队接续实践行程,先后走进和田博物馆与喀什古城,以专业视角探寻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守护的深度关联,在实地考察中深化对南疆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
上午,团队首站抵达和田博物馆。作为展示南疆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该博物馆针对干旱地区文物保护的特殊需求,打造了特色展陈与保护体系。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聚焦文物防潮、防沙技术展开深入学习:通过观察展柜内的恒温恒湿控制系统,了解如何精准调控湿度以防止织物、木器文物干裂;从展厅地面铺设的防尘密封材料,到通风系统中加装的细沙过滤装置,每一处细节都让大家直观认识到,极端干旱环境下的文物保护,本质是与风沙、干燥等生态挑战的科学对抗。现场,同学们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就“如何通过优化建筑通风设计减少沙尘侵入”“防潮设备的能耗控制与环保性平衡”等问题与工作人员交流,实现文化认知与专业思考的双向联动。

下午,团队前往喀什古城。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老城,在改造过程中构建了“建筑原貌保护+生态设施升级”的特色模式,成为同学们考察的重点。漫步老城街巷,土黄色的夯土建筑、雕花的木质门窗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历史风貌,而隐藏在传统外观下的生态改造细节更引人关注:路面采用透水砖铺设,既维持了老城路面的古朴质感,又能快速吸纳雨水、补充地下水源;排水管网升级为雨污分流系统,有效避免生活污水污染古城周边土壤与水体。同学们沿着改造后的街巷实地调研,记录排水口位置、观察透水路面的渗水效果,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离不开排水、防涝等生态基础设施的支撑,二者协同发力才能让老城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具备适应现代生态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次考察让同学们跳出传统环保技术视野,看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深度交融。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所学融入专业认知,未来在生态工程实践中,更注重兼顾文化遗产保护需求,为南疆可持续发展贡献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