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处北纬38°葡萄种植黄金带,得益于独特的灰钙土土壤、充足日照与昼夜温差,孕育出品质卓越的酿酒葡萄。自1984年起步至今,历经40年发展,这片曾经的戈壁荒滩已蜕变为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葡萄酒产区,吸引众多酒庄在此扎根。如今,贺兰山东麓打造出代表中国的“紫色名片”,凭借其独特的“葡萄酒+”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共振发展。从防风固沙到如今的联农带农,这片土地正生动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则伟大诗篇。
7月15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寻味贺兰酒脉,耕织塞上富途”实践队与银川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刘涛科长等人进行深度访谈,从种植技术、三产融合、生态保护、产业振兴等维度全面剖析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现状。
面对实践队队员的提问,银川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刘涛科长展现出对宁夏贺兰山葡萄酒产业发展全面深刻的理解。刘涛科长向实践队讲解:“咱们的葡萄酒产区广泛创新,推广‘厂’字型棚架,沿用埋土防寒的经验技术,应用智能监测水肥一体化系统。”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创新实现“葡萄酒+”模式,推动产业链深度整合,产业链前端的农业种植、中端的加工、后端的服务在葡萄酒生产链中实现高融合,刘涛科长提到,“目前还面临进一步提高三产的融合、提升第三产业的比例的挑战。”
据刘涛科长所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2024年提供了约5万个就业岗位、60万人次的务工机会,镇北堡50%以上的就业岗位都来自于葡萄酒产业。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的模式实现增收致富。
通过举办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的机会、加入OIV国际联盟等积极举措,宁夏葡萄酒已达成出口40余国的成就。
“寻味贺兰酒脉,耕织塞上富途”实践队围绕调研发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克服文旅融合和市场营销的难关。在访谈的最后,刘科长感叹道:“我们要总结'天作之贺,和而不同'的产区协作经验,推动建立更紧密的产业联盟。”随着各酒庄之间、校企之间深化合作和扩大销售等举措的实施,这张"紫色名片"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实践队在访谈中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农业的无限可能,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从田间地头的智慧实践到酒庄里的匠心技艺,从生态恢复的绿色奇迹到巩固脱贫的富民事业——刘科长表示,贺兰山东麓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历史的里程碑迈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更需要当代大学生踏上新时代青年成长的广阔道路、将专业知识落到乡村振兴实践、将青春之梦融入中国梦、以青春之我建设伟大复兴,在产业调研、技术推广、品牌建设等各个方面贡献青年智慧,用实际行动践行隽永的青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