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河海大学“碧水重生,绿动城乡”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团三下乡团队个人总结——伍子豪

    2025-08-28    阅读:
    来源:河海大学碧水重生,绿动城乡”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团
碧水润乡土:再生水调研中的认知迭代与价值深耕
在本次再生水相关实践中,我以多维度调研与科普行动为抓手,深度参与了从行业探访到公众教育的全流程实践,在专业认知、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均收获了显著成长。
一、专业认知的深化与拓展
在水利溯源环节,通过对水利局的访谈,我系统梳理了再生水利用的全国格局,明确了区域利用率差异背后的政策、技术与经济因素。从再生水处理工艺的膜分离技术到生物处理流程,从工业冷却用水到农业灌溉的水质标准差异,这些专业知识的积累让我认识到再生水并非简单的“污水回用”,而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在企业探访中,与技术人员的交流揭示了再生水利用的现实挑战 —— 膜污染控制的技术瓶颈、处理成本与水质稳定性的平衡难题,以及政策补贴与企业盈利周期的矛盾。这些一线信息打破了我对再生水利用的理想化认知,建立起更务实的行业视角。
二、调研实践中的方法突破与反思
田野调研是认知冲击最大的环节。在已利用再生水的乡村,农户提到的 “灌溉成本降低30%”“土壤保水率提升”等具体数据,让再生水的经济与生态价值有了鲜活注脚;而设施老化、水质波动导致的农作物减产案例,则暴露出基层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障碍。在贵州未推广地区,村民对水质的担忧与对政策的陌生,折射出公众认知与技术现实的鸿沟。校园调研中,大学生对再生水技术原理的高接受度与应用场景认知的局限,也为科普方向提供了精准指引。这一系列调研让我掌握了从定量数据采集到定性访谈的全流程方法,更意识到调研需兼顾 “技术理性”与“乡土逻辑”——当农户反复询问“再生水浇地会不会让庄稼生病” 时,技术参数的罗列远不如田间实测数据有说服力。
三、科普行动中的价值传递与自我迭代
在科普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传播策略的重要性。面对农户,《再生水农业利用手册》采用“成本对比表格+病虫害防治口诀”的形式,将膜生物反应器等专业术语转化为“净水膜像筛子”的通俗比喻;给中小学生设计的知识闯关游戏,把污水处理流程拆解为“污水旅行记”的剧情关卡,这种具象化表达让再生水的科学价值真正“落地”。策划公益视频时,我们放弃了技术原理的堆砌,转而记录污水处理厂工人凌晨巡检的身影、农户用再生水灌溉时的笑容,以人文视角唤起情感共鸣。当看到村民主动索要宣传手册、大学生在讲座后讨论“宿舍灰水回收”方案时,我切实感受到科普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激发公众参与的桥梁。
四、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此次实践也暴露了我的能力短板:在企业技术访谈中,对膜组件更换成本等专业数据的追问不够深入;田野调研时,面对农户方言表述的信息抓取效率有待提升。但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再生水推广需要“技术-政策-公众”的三维联动 ——既需水利部门完善管网配套,也需企业突破低成本处理技术,更需通过持续科普消解公众认知偏差。未来,我将聚焦再生水在农村地区的适配性技术研究,尝试用新媒体手段制作 “再生水乡村应用”系列科普短视频,让这一水资源循环利用方式真正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图景。
这段实践经历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从书本理论走向现实问题的大门。当看到再生水从污水处理厂的管道流入农田、滋养作物时,我真切理解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 唯有将专业所学扎根于社会需求的土壤,才能让知识产生真正的价值。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