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12日,山东大学“潮声留韵,乡语焕彩”海阳方言振兴实践团,在两位教师的带领下,组织三十余名师生赴山东烟台海阳开展为期七天的方言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挖掘方言魅力,传承地域文脉”为核心,通过沉浸式田野调查,在渔港码头、秧歌现场与红色场馆间,探寻方言与文化的深层联结,为地域语言保护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团首站聚焦海阳民俗文化核心——海阳大秧歌。在铿锵的锣鼓声中,身着彩衣的民间艺人舞步矫健,红绸翻飞间尽显当地文化活力。队员们围拢在艺人身边,细致询问秧歌“伞头”“鼓子”等角色的方言吆喝词,了解唱词中的方言特色表达。“原来秧歌的热闹里,藏着当地人代代相传的语言习惯。”队员的感慨道出了团队对“方言是文化活化石”的初层认知,也为后续调查筑牢文化根基。
7月7日至9日,实践进入方言调查核心阶段。团队邀请两位土生土长的海阳老人作为发音人,围绕方言音系表、单字发音及连读变调展开系统记录。海阳方言声调复杂,部分音节差异细微,队员们或屏息倾听,或凑近观察口型,用国际音标逐字标注,常需反复确认才能精准记录。每日调查结束后,师生们连夜整理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音系特征与变调规则,逐步搭建起海阳方言的语音系统框架,让模糊的乡音转化为清晰的学术资料。
7月10日,团队将调查视角转向海洋文化。在沿海渔村的码头边,队员们分组围于老渔民身旁,记录“下锚”“上坞”“龙骨”等渔业词汇的方言发音。老渔民粗糙的双手指着船体部件,讲述“放流”背后的捕鱼智慧、祭海时的方言祝词,以及渔民对“翻”“沉”等字眼的语言忌讳。“这些词汇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与大海搏斗的生命印记。”队员陈亦昕在日记中写道,字里行间满是对乡音温度的触动,团队也借此收获了大量承载渔业文化的一手方言资料。
实践期间,团队还走进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在锈迹斑斑的武器与泛黄的史料前,讲解员用饱含深情的话语,重现胶东抗日军民以方言传递战斗号令、立下不屈誓言的烽火岁月。队员们深刻意识到,海阳方言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载家国情怀的精神载体——同一种乡音,既记录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也回荡着民族危亡时的呐喊声,这让团队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更添厚重。
此次实践得到海阳当地有关部门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队员们不仅掌握了田野调查的实操技能,更明晰了方言背后凝结的情感记忆与身份认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团队将深化调研成果,积极对接地方文化部门,探索方言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长效路径,让承载渔歌帆影与英雄记忆的海阳乡音,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文/王瑶
图/“潮声留韵,乡语焕彩”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