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虎溪街道花马社区的活动室里,随着孩子们齐声喊出武术口诀、完整完成少年拳展示,重庆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王红旭团支部”志愿者团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落下帷幕。自7月7日起,这支充满活力的志愿者队伍,在十天时间里顶住盛夏酷暑与阵雨突袭,以专业体育教学为纽带,为社区孩子打造了一段兼具技能提升与快乐体验的暑期时光,让运动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活动起步阶段,志愿者们精准聚焦“零门槛入门”,用通俗化教学帮孩子打开体育大门。篮球课上,志愿者不只是示范动作,更蹲下身帮孩子调整手指贴球的角度,强调“掌心留空才能更好控球”;武术课摒弃枯燥的术语讲解,转而用“握鸡蛋感受拳型”“推墙体会马步发力”的生活化场景,让孩子快速掌握拳、掌、勾手型与弓步、马步步法;健美操课上,志愿者将复杂动作拆解成“抬手到耳朵”“踢腿碰膝盖”等简单指令,配合欢快的音乐,让孩子在跟练中自然找到节奏;跳绳、乒乓球、羽毛球课程也从最基础的握绳姿势、拍型调整教起,志愿者逐个检查、纠正,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迈出扎实的第一步。

随着孩子对基础技能的掌握,教学逐步进入“进阶突破”阶段。志愿者结合前期学习反馈,为不同项目设计针对性提升内容:篮球课上,除了巩固运球变向技巧,还引入三步上篮,通过“先慢走分解动作、再慢跑连贯练习”的方式,搭配“一大步迈稳、二小步调整、三起跳发力”的通俗讲解,帮孩子攻克难点;武术课则在复习五步拳前半段的基础上,新授后半段招式,同时结合“出拳护肋、踢腿绷脚”的攻防小知识,让孩子理解动作背后的意义;乒乓球课新增搓球、拉球训练,志愿者用“手腕轻转像拧瓶盖”的比喻,让孩子快速掌握发力技巧;羽毛球课则通过“定点击球练习”“移动接发球训练”,搭配短途折返跑提升体能,全面强化孩子的运动能力。


为让体育学习摆脱枯燥感,志愿者们还精心设计趣味互动环节,让课堂充满活力。羽毛球课上,“抛球接拍接力赛”让孩子在奔跑中巩固握拍姿势;乒乓球课组织“颠球计数比拼”,孩子们为了争夺“颠球小冠军”积极练习;跳绳课开展“双人合作跳”游戏,培养孩子的协作意识;健美操课上,志愿者鼓励孩子自主编排简单动作片段,让他们从“跟练者”变成“创作者”。即便遇到阵雨,志愿者也迅速将课堂转移至社区屋檐下或活动室,用“室内武术操”“坐姿乒乓球挥拍练习”等灵活形式,确保教学不中断,让运动热情始终在线。


活动后期,志愿者更注重“成果巩固+个性辅导”双管齐下。各课程组织小型成果展示,篮球课的“上篮小测试”、武术课的“套路展示”、健美操课的“团体表演”,让孩子在展示中收获自信;针对部分孩子“武术步型不稳”“乒乓球反手发力弱”等问题,志愿者利用课后时间进行一对一指导,通过“手把手调整姿势”“慢动作分解练习”,帮他们补齐短板。“老师,下次还能教我们新动作吗?”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围着志愿者不舍离开,眼中满是对体育的期待。
“看到孩子们从不敢尝试到主动展示,从动作生疏到自信发挥,我们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有意义。”志愿者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不仅是技能的传递,更是用体育为孩子注入快乐与勇气。重庆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王红旭团支部”的此次活动,是高校服务社区、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未来学院将继续推动此类实践活动,让专业体育资源走进更多社区,用青春力量为孩子的成长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