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7月20日,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煦苗五育,润童乡圃”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阜阳市阜南县方集镇中心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进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践团围绕乡村儿童与当地教育实际发展需求,精心设计了红色文化、趣味实验、体育安全、扭扭棒创作、水培绿豆等五育并举的多元课程体系,旨在促进乡村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激发其学习动力。除此之外,实践团还对学校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当地教育发展状况与难题,形成1份访谈稿,同步进行实地调研,进一步了解了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概况,撰写1份调研报告,为当地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提供有效参考。
五育并举,让课堂绽放别样精彩 支教过程中,实践团创新采用“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守梦童行”五育堂。德育课上,AI复活历史文物,红色文化传承信仰,于参与中感悟历史脉搏;智育课上,在瓶子中看水流“跳舞”,观紫甘蓝遇彩虹,于实践中解锁科学奥秘;体育课上,弘扬体育精神,传授运动防护,于课堂中筑牢安全防线;美育课上,彩色扭扭棒解锁想象力,指尖缠绕激发创新潜能,于实践中提升审美感知;劳育课上,解读农耕智慧,体验水培绿豆芽,于实践中体悟生命韵律。王静雯同学说道,“你们授课方式新颖且生动有趣,平平无奇的几堂课让我们从压力中走出来,瞬间充满活力。”课堂氛围轻松有趣,创意十足,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新知识,累计开设20余节课程,覆盖学生100余人次,不仅有力推动了乡村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同时,实践团同步举办“硕果盈枝”创意展,将课堂中的绿豆水培成果、扭扭棒手工作品、科学小实验记录等实践成果生动呈现,既显著增强了学生自我认同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图为方集镇中心学校学生认真听课。程陶蓉 摄
入户调研,脚踩泥土倾听民声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前往方集镇方集社区和马街社区开展“2025安徽省‘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问卷”调研活动,迈开双腿入户走访,拿起纸笔记录问卷,共收获70余份有效问卷。“你们最近几年返乡的人员多不多?”“哪有返乡人员,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一年到头只有春节会回家。”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普遍,庄稼多靠“望天收”的现状,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紧迫性,也更坚定了成员们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同时也为方集镇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图为安农大三下乡团队成员开展入户调研。程陶蓉 摄
走访乡村师生,深探教育发展困局 实践团成员还走进学校,开展“麦田回响”访谈活动,与方集镇中心学校高级教师李德燕、校长张恩刚展开深入交流。“这边乡村孩子一个班基本上有50%都是单亲家庭或者父母离异亦或是失去双亲的。”在面对面的沟通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地学校正面临着师资力量短缺、留守儿童占比高、家庭教育支撑薄弱等突出问题。展望乡村教育的未来,期待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加强城乡教育交流,让乡村孩子接触更多优质资源;搭建“当地政府+学校+社会”对话机制,凝聚社会共识,获得更多教育资源扶持,是李老师和张校长的共同期盼,也是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基石。
谈及乡村学校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恰如张校长所说,“乡村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阵地,既承载着为乡村振兴培育后备人才的重任,也背负着厚植青少年乡土情怀的使命。”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推进此类活动,为乡村儿童输送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图为安农大三下乡团队成员采访李德燕老师。张敏 摄
本次实践之旅虽已画上句点,但“煦苗五育,润童乡圃”的篇章仍在续写新的注脚。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支教服务为支点,深耕乡村教育沃土,用专业所长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通讯员 贾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