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钳”力无限调研团队赴江苏省盱眙县许记味食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许记味食”)开展专项调研。团队通过与公司经理胡斐进行深度访谈,结合企业园区及中国龙虾调料博览馆实地考察,系统梳理该企业从街边南北货小摊到现代化食品生产企业的转型脉络,探究盱眙龙虾调料产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逻辑,为区域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实证参考。
从“小摊”到“工厂”:三次战略转型锚定市场需求
访谈中,胡斐向调研团队详细拆解了许记味食的发展历程,其核心脉络呈现为三次关键战略转型,每一步均紧扣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业务模式。
“公司的起点是街边的南北货小摊,主要经营香料、干货等基础食材,那时还没有明确的‘龙虾调料’定位。”胡斐介绍,随着盱眙龙虾餐饮产业逐渐兴起,本地餐馆对特色调料的需求激增,公司抓住这一机遇完成第一次转型——从食材销售转向“定制化调料配比”,为当地餐饮机构研发专属“十三香”龙虾调料。“当时餐馆的需求很明确:要能形成记忆点的口味,还要保证每次出品一致。我们通过跟餐馆后厨反复磨合,慢慢摸透了龙虾调料的风味逻辑。”
此后,随着家庭消费对龙虾烹饪需求的提升,许记味食启动第二次转型:推出家庭装调料产品,切入零售市场。“从餐饮端到家庭端,不是简单缩小包装,而是要解决‘消费者会不会用’的问题。”胡斐坦言,团队曾针对家庭用户做过大量调研,发现“操作复杂度”和“烹饪成就感”是核心痛点,“比如家庭用户没有餐馆的专业火候,我们就调整调料的释放节奏;为了让用户有‘做好一桌菜’的满足感,我们会在包装上标注适配龙虾用量的精准提示,还配套小规格量勺。”
近年来,电商直播成为食品销售重要渠道,公司开启第三次转型:建设标准化生产工厂,布局数字化营销。“以前是‘小作坊式’生产,产能有限;现在工厂有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产能大幅提升,还能通过电商直播直接触达全国用户。”胡斐表示,三次转型的核心逻辑一致,“都是跟着市场走,不落后于趋势。”
技术与产品双创新:构建龙虾调料核心竞争力
调研中,“创新”是许记味食发展历程中的高频词,具体体现为调料配方研发与生产流程升级两大维度的突破。
谈及盱眙龙虾标志性的“十三香”调料,胡斐透露,其定型过程是“经验+实验”的反复打磨。“创始人早年做南北货,对香料特性很熟悉,但要做成适合龙虾的调料,还是得靠大量实验。”他举例,仅某一种核心香料,团队就曾以不同用量梯度反复测试,“每天调整用量后煮出龙虾,让员工、经销商、老客户一起试吃,记录‘香气浓郁度’‘回味时长’等反馈,最终确定黄金配比——这个用量既能突出该香料的特色,又不会盖过其他香料的风味。”经过多次调整,许记味食的“十三香”调料形成稳定配方,成为盱眙龙虾调料的代表性产品之一。
配方定型后,生产流程的工业化升级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餐饮客户对品控要求极高,手工配比的误差可能导致同一批调料味道不一样,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胡斐介绍,公司逐步引入标准化生产工序,整个流程有多重质检环节,原材料安全检测、半成品风味校准、成品重量复核,确保每一批调料的品质一致。”
除核心龙虾调料外,公司还通过产品品类延伸拓宽市场边界。“不能只盯着‘煮龙虾’这一个场景,要把‘盱眙龙虾’的味觉IP用到更多产品上。”胡斐告诉团队成员,目前公司已开发三大延伸产品线:一是为快餐品牌定制小龙虾口味调料,适配各类快餐品类;二是为零食企业提供调味方案,满足休闲食品的风味需求;三是推出即食型拌面调料,“比如我们的小龙虾味拌面酱,开袋就能拌,上线后销量可观,相当于把‘盱眙龙虾味’装进了老百姓的厨房。”
实地考察:从博览馆看产业发展的“设备迭代史”
访谈后期,胡斐带领调研团队参观企业园区及中国龙虾调料博览馆,馆内陈列的设备与展品,直观呈现了盱眙龙虾调料产业的发展轨迹,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博览馆的“设备展区”,一组对比陈列引发团队关注:左侧是早期使用的石制研磨容器,右侧是当前使用的自动化研磨机。“这是我们最早用的研磨工具,靠人工转动磨盘,效率低且颗粒度不均匀;现在的自动化研磨机,靠电机带动,效率大幅提升,颗粒度误差可控,还能自动筛选杂质。”胡斐指着设备介绍到,生产工具的升级直接推动效率变革——早年手工生产时,需多名工人协作才能完成一定产量;现在少量工人操作一条生产线,就能实现更高产能,“效率提升的同时,成本也得到合理控制。”
博览馆的“产品陈列墙”则记录了公司的产品迭代:从早期的散装调料袋,到印着“盱眙龙虾”标识的餐饮装大桶,再到带量勺的家庭小包装,以及适配不同人群的特色款产品。“每一款产品背后都是一次市场需求的响应。”胡斐指着一款近年推出的新款调料说,当时发现很多家庭用户关注健康饮食,就调整了配方中的盐分含量,还在包装上明确标注相关特点,“上线后销量优于普通款,说明精准匹配了用户需求。”
此外,博览馆内的“荣誉墙”陈列着多项资质证书,涵盖品牌认证、供应商资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这些证书不是‘摆设’,是市场对我们的认可,也是我们做产品的底气。”胡斐表示,资质认证的过程也是企业规范发展的过程,“比如申请食品安全认证时,我们要整改生产车间的卫生标准、完善原料溯源体系,这对企业长远发展是好事。”
现存挑战:人才缺口成企业长远发展“短板”
尽管许记味食已形成较成熟的产品与生产体系,但胡斐在访谈中也坦诚提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企业规划类人才短缺,制约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现在调料的制作技术已经很成熟,生产线也能满足需求,但我们缺‘会算账、会规划’的人。”胡斐解释,随着公司规模扩大,需要制定长期战略:比如未来产能是否需要扩张、如何扩张;电商渠道和线下渠道如何分配资源;要不要开发新的产品线;是否拓展新市场等。“这些问题不是靠‘拍脑袋’决定的,需要懂企业管理、懂市场分析的人才来做科学规划。”
这一问题并非许记味食个例。据当地行业协会相关信息,区域内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中,不少存在人才缺口,其中“企业战略规划”“食品研发”“数字化运营”三类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盱眙作为县城,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如大城市,很多专业人才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县域发展,我们只能靠内部培养,但周期太长、效果有限。”胡斐坦言。
盱眙精神:特色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地方样本”
访谈最后,胡斐对“盱眙龙虾产业为何能成功”的解读,让调研团队对“盱眙精神”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盱眙没有平原的地理优势,也没有丰富的工业资源,但我们靠龙虾产业,让‘盱眙’这两个原本不被熟知的生僻字被全国甚至世界知道,核心就是‘敢闯敢试’。”胡斐表示,从早年本地农户尝试养殖龙虾,到企业研发龙虾调料,再到政府推动“盱眙龙虾节”品牌建设,整个产业的发展就是“向短板要出路”的过程,“比如我们做调料,一开始没人知道怎么做,就自己摸索尝试;后来没人做家庭装,我们就率先突破;现在电商直播兴起,我们就跟着学习适应——没有现成的路,就自己走出一条路。”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正是盱眙龙虾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据当地统计数据,盱眙龙虾相关产业已形成庞大产值规模,带动大量人口就业,其中包括众多农村劳动力。
此次调研中,南京财经大学“钳”力无限团队通过企业访谈、生产现场考察、博览馆参观,系统掌握了盱眙龙虾调料产业的发展细节。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重点梳理企业转型路径、创新模式及人才需求痛点,为盱眙龙虾产业优化升级及同类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