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北川,青山叠翠,羌歌悠扬。暑期,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气象学院的“云涌羌山,气象润乡”青年实践团走进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在为期数日的“三下乡”活动中,循着地震遗址的精神印记,触摸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探访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将气象科普送进社区院落,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民族交融与实干奉献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图为实践团队伍出征合影
“云涌羌山”实践纪实一:铭记历史守初心抗震精神励青春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前,断壁残垣静默矗立,却在无声中诉说着“从废墟到新生”的不屈故事。实践团成员怀着肃穆之心缓步前行,断墙间留存的生活痕迹、广场上凝固的时间刻度,让大家深切感受到抗震救灾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走进北川纪念馆,一张张照片串联起救援与重建的艰辛历程,一件件实物见证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厚情谊。从满目疮痍到新城崛起,从临时板房到特色村寨,实践团成员在今昔对比中深刻领悟到党的领导与制度优势的千钧之力。“废墟上长出的新家园,是民族精神最生动的注脚。”一位成员在观后感中写道,这份精神洗礼让青年一代更坚定了“强国有我”的信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北川地震遗址
“云涌羌山”实践纪实二:指尖非遗焕新彩文化传承显担当 北川的非遗文化,是镌刻在时光里的民族智慧。实践团循着草编的清香、羌绣的彩线、漆艺的光泽,走进了非遗传承的生动现场。
在残疾人创业基地的草编工坊,残疾手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将普通草料编织成精美的摆件、实用的器具。他们“身残志坚”的创业故事让成员们深受触动,大家一边记录这些“指尖上的励志传奇”,一边跟着学习编织技巧。“原来草编不仅是手艺,更是能撑起生计的‘指尖经济’。
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里,五彩丝线在绣娘们手中流转,勾勒出羌族图腾的神秘与美丽。实践团成员拿起针线,在一针一线的学习中感受“十样锦”的独特魅力,还拍摄了制作过程记录片,让更多人看见羌绣背后的文化密码。而在水磨漆艺工作室,从漆树采漆到反复髹涂的复杂工序,让大家惊叹于“百里千刀一斤漆”的匠心,更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不易。“这些手艺不能只留在博物馆里,要让它们在生活中‘活’起来。”实践团联动当地平台发起宣传,让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碰撞出消费新场景。
此外,实践团还走进罐罐茶体验中心,体验了北川特色的罐罐茶制作。在火塘边烤茶、煨茶的过程中,听传承人讲述茶与羌族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茶叶的采摘到烤制的火候,感受“一碗清茶里的民族智慧”,更深刻理解了“文旅融合”对乡村发展的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加非遗学习
“云涌羌山”实践纪实三:科技科普进社区气象服务助民生 结合专业所长服务乡村需求,是实践团此行的重要使命。针对北川多山地、农业为主的特点,实践团将气象科普送进社区、送到田间。
在社区活动中心,成员们分发羌汉气象科普卡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云型与天气的关系,“夏天看到积雨云要注意暴雨,秋天的层云可能带来连阴雨,这些都和咱们种庄稼、晒腊肉息息相关。
结合专业所长播撒科学种子,是实践团此行的温暖使命。针对北川当地小朋友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实践团将生动有趣的气象科普送进社区活动室。
活动现场,成员们化身“气象老师”,用动画短片、ppt等形式讲解云的形成与天气变化,“大家看,像棉花糖一样的积云,有时候会变成带来暴雨的‘黑棉花’——积雨云哦!”为了让知识更易理解,他们分发羌汉卡通科普卡片,上面画着不同云型对应的天气图标,还有羌族小朋友与气象仪器的趣味插画。考虑到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实践团特意设计了有奖问答环节,在欢笑中传递气象知识。

图为实践团宣讲场景
“云涌羌山”实践纪实四:产业创新谋发展青春智慧献北川 探访北川机场时,实践团成员近距离了解了低空经济为山区带来的新机遇。从短途运输到旅游观光,无人机与低空飞行器正悄然改变着北川的发展格局。大家结合专业知识,与机场工作人员探讨气象数据对飞行安全的重要性,“风速、云量、突发天气,这些都是我们专业课上的重点,没想到能在这里找到应用场景。”成员们还发挥创意,提出将羌族纹样融入无人机外壳设计的想法,让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别样火花。

图为实践团在北川机场
“云涌羌山,气象润乡”实践团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诠释担当。从地震遗址的精神洗礼到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从气象科普的民生服务到产业发展的前沿思考,实践团以青春之力为北川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正如一位成员所说:“北川的故事,是文化的传承,是重生的力量,更是青年奋斗的方向。我们会带着这份收获,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