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此行苏州,不负韶华——苏州非遗探寻之旅圆满收官

    2025-08-31    阅读:
    来源:湘潭大学艺术学院24级视觉传达设计二班 赴苏州甪直古镇暑期社会实践团

  (通讯员 李璐彤 杨子骞 张文齐 侯淄茼)2025年6月29日至7月12日,湘潭大学艺术学院24级视觉传达设计二班赴苏州甪直古镇暑期社会实践团借写生采风之机,赴江苏省苏州市甪直古镇,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实践团深入甪直古镇,走进六悦博物馆,踏入桃花坞年画社,参观甪直酱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期十四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古镇非遗文化带来了湘大学子的生气,更让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深刻体会到了非遗艺术的多彩与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探勘传统艺术,学习文博之旅

  7月5日,实践调研团一行10人,赴六悦博物馆开展了参观调研学习。六悦博物馆由美籍人士杜维明先生创办,其藏品涵盖中国古董家具、民间工艺品等数万件,是一座承载着百年东方文化记忆的宝库。在博物馆内展品不设护栏甚至允许触碰的独特规则下,团队成员们近距离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及艺术的魅力,深入了解了百年文化沉淀的精粹,团队成员收获颇丰。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学习之旅,一次传统美学与年轻精神相交汇的交流之旅。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六悦博物馆参观讨论图片)

参加非遗体验课,体会非遗文化传承

  7月6日,实践团抵达姑苏区“非一般的福彩&甄选铺”,参加非遗“玉竹牌嵌金银挂件制作”体验课。本次体验课,李佳慧老师指导报名的市民游客以及实践团员现场制作木质文创产品。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体验了基础的挂牌嵌金制作活动和挂牌串珠活动,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到非遗制作的精美精巧与传承人传承传统艺术的不易。

  在后续进程中,团队成员们先后采访了苏扇技艺传承人贾丽丽、苏州玉雕传承人钱建良等数位非遗传承人。采访过程中,成员们了解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细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贯彻学习非遗传承人们的精神品质。

(图为实践团成员非遗课体验后合照)

走近苏州年画与苏绣,探寻传统艺术密码

  7月8日,实践团队分为两组分别走进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与苏州苏绣传承基地,开展了一场传承传统技艺,感悟民俗魅力的参观学习活动,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

  在桃花坞年画社中,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传承人的讲解,木版的选材、雕刻,到颜料的调配、拓印,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巧思与坚守;观赏陈列的年画作品,无论是描绘生产生活的《荡湖船》,还是寓意吉祥的《河蚌戏珠》,热情洋溢的色彩与生动鲜活的形象都让人赞叹不已。在互动体验环节,成员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了拓印操作,获得了自己印得的年画作品。

  在苏州苏绣传承基地中,团队成员聆听了苏绣作品中从桑蚕丝的筛选、染色,到针法的运用,每一步都凝着长久思索的结晶。简洁明快的针绣作品,背后是千锤百炼的功夫。

(图为实践团部分成员木刻作品展示)

探访酱园,茗品百年承香

  7月9日,实践团探访苏州甪直酱园。该酱园于1956年由三家作坊合并而成,其甪直萝卜干始于清代道光年间为知名特产。成员们观摩传统工艺,了解制酱工具与晒场“日晒夜露”的古法,感受“三伏晒酱,九酿成香”的匠人精神。成员们体悟到非遗需在坚守中创新,让“老味”焕新生。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甪直酱园参观合照)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湘潭大学艺术学院的社会实践团踏上了归途,但他们的青春足迹也留在了苏州的土地上。他们的学习与实践诠释了青春的鲜活与使命,展现了大学生的风采与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努力学习,积极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