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为民族文化的注入青春活力 湖南师大“苍洱寻迹”团队调研普米族博物馆

    2025-09-02    阅读:
    来源:“苍洱寻迹承古韵,云岭访俗绘新篇”调研团队
(通讯员 刘桂萍 毕文沐 蒋 宁 周紫宸)从湖南到云南怒江峡谷,湖南师范大学“苍洱寻迹承古韵,云岭访俗绘新篇”调研团队的脚步深入滇西北腹地。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继续调研,我们推开普米族博物馆的木门,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这个“从雪山走向群山”民族千年迁徙的脉搏,见证着一段仍在书写的壮阔传奇。

  博物馆详细介绍了普米族,一个自称“白人”的民族,一个从祖国西北甘青河湟大地,沿着横断山脉江河走廊,历经数千年、纵横万余里大迁徙而来的古羌遗裔。走进普米族博物馆,仿佛打开了一部立体的民族史诗。
  博物馆两个展厅的连接处摆放着两个海螺。相传,很久以前四个部落首领将海螺放入青海湖占卜南迁命运——萨雅博巴恭(花瓶山)、博尼斯母恭(豹子山)、俄尼打摆恭(红虎山)的海螺向南漂去,唯尔拉达泽恭(玉石山)的海螺静止不动。于是萨雅博巴恭、博尼斯母恭、俄尼打摆恭三支部落沿金沙江、雅砻江南迁,最终在滇西北群山扎下根脉。

  此外,博物馆详细介绍了普米族的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风俗等。如吾昔节是各地普米族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时间在农历腊月初六、初七、初八日,以初六为岁末,初七为岁首,历时3天至半个月不等,在佳节到来前,远行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以求全家团圆。民族服饰上,女子中年人多穿绿青裙,老年人衣服多为蓝袍或黑袍。裙摆曳地,腰间那道醒目的红色彩线绣纹,相传就是神圣的民族迁徙路线图。配上镶金银边的短衣、牦牛尾假发、珊瑚玛瑙项链、银饰,庄重华美。男子则尽显游牧遗风:麻布短衣、毡衫、白羊毛腰带、长刀、鹿皮口袋,英武不凡。

  通过这次参观普米族博物馆,我们团队深刻感悟到普米族作为一个古老民族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非凡韧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普米族文化特性与现代传承的认知,也让我们更加坚信,保护、挖掘和传承这样珍贵的民族文化,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拥护民族团结、投身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