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是照亮少年成长的灯塔,更是传承报国初心的纽带。一场以航天英雄罗阳为核心的“沉浸式故事会”正于阿瓦提县锦绣社区温柔启幕。塔里木大学“心若向阳 次第花开”伴童心同行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深知向青少年传递航天精神的重要性,特意跳出传统宣讲框架,以“实物展示+场景化讲述”为桥梁,将罗阳用生命践行航天报国的一生,化作孩子们可触摸、能感知的温暖片段,让“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内核,在细微处悄悄扎根童心。
活动场地的一角,“航天记忆小展”早已布置妥当:几张泛黄的航空图纸复印件平展在桌,按比例缩小的“歼-15”舰载机模型静静伫立,旁边的纪念册里,贴满了罗阳在工作岗位上的老照片——有时是俯身对着图纸凝神演算,有时是在试验场与团队低声交流,有时是站在辽宁舰甲板上凝望战机的背影。孩子们刚踏入活动室,目光便被模型与照片牢牢吸引,不自觉地围拢过来,小声讨论着模型的细节,好奇地翻看纪念册里的故事。

志愿者没有急于开口,而是拿起“歼-15”模型,指着机翼上的“飞鲨”标识缓缓道来:“这是‘歼-15’舰载机,它第一次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飞时,有位叫罗阳的叔叔,全程守在甲板上,亲眼看着它冲破天际。可就在战机完美起降后不久,这位始终坚守的叔叔,却因为连续高强度工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随后,志愿者翻开纪念册,结合照片中的场景,慢慢梳理罗阳的人生轨迹:30多年扎根航空领域,从参与多个飞机型号研发,到带领团队攻克“歼-15”的技术难关;首飞任务前20多天,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白天紧盯试验数据、排查每一个细节,晚上熬夜修改方案、梳理技术难题,即便身体发出不适信号,也始终不肯离开岗位半步。
为了让孩子们读懂“坚守”的重量,志愿者做了个简单的类比:“我们拼复杂的积木时,少一块零件、错一个步骤都拼不完整;‘歼-15’的研发就像拼一块超大型‘国家积木’,罗阳叔叔和他的团队,就是那个‘把每一块零件都磨到精准、把每一个步骤都做到极致’的人,哪怕累了、倦了,也从没想过停下。”孩子们盯着照片里罗阳疲惫却坚定的眼神,原本喧闹的场地渐渐安静,小脸上多了几分认真与触动。
之后的“小小航天梦”手工环节,孩子们拿起卡纸制作简易“飞机”,并在机身上写下想对罗阳说的话。有的写“罗阳叔叔,我会像你一样认真做事”,有的画了一颗红星贴在机尾,还有的在机身写下“航天加油,中国加油”。没有刻意引导,孩子们用最纯真的方式,表达着对英雄的敬意与对未来的期许。

活动收尾时,志愿者将“歼-15”模型放在场地中央,让孩子们轮流上前触摸。夕阳的余晖洒在模型上,也映着孩子们专注的脸庞。这场没有激昂口号的故事会,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孩子们:英雄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那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坚持,那份“为热爱拼尽全力”的赤诚。
走出社区时,有孩子回头望向“航天记忆小展”的方向,小声问同伴:“以后我们也能为祖国做这样的事吗?”或许,这便是最好的回响——罗阳的故事,已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