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外国语学院成功开展“用爱陪伴孤独症儿童”的活动
旨在以实际陪伴,为“星星的孩子”点亮成长微光,传递社会温暖。教育与外国语学院希望实践队于6月26日奔赴硚口区优童健康中心,开展“用爱陪伴孤独症儿童”的活动。希望实践队成员(熊峰,张珂源,卢梦娇,陈慧慧,易凡雅,程子怡,朱孟冰,卢蓉芳,肖宇琴)参与本次活动。
一、以画为媒,搭建沟通桥梁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与孤独症儿童围坐,开启绘画互动。孩子们手握画笔,在画纸上肆意挥洒色彩,有的勾勒出斑斓太阳,有的描绘出奇异动物 。志愿者们轻声引导、耐心陪伴,从色彩选择到图案创意,逐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一幅画里,孩子用蓝色涂满天空,志愿者便添上白色云朵,共同完成创作时,孩子露出腼腆笑容,主动分享“这是我家旁边的天空” 。绘画环节打破交流壁垒,让孤独症儿童放下防备,在色彩世界里,志愿者与孩子同频共振,用艺术语言开启心与心的对话,为后续互动奠定温馨基础。
二、英语共读,点亮成长微光
随后的英语共读环节,志愿者们准备了简单绘本与趣味单词卡。面对孤独症儿童,志愿者放慢语速、放大笑容,用夸张口型和生动语调教读。“apple”“banana”的发音在活动室流淌,起初沉默的孩子,受感染后尝试跟读,虽发音稚嫩,却饱含勇气 。有孩子指着绘本上的动物,主动用英语单词表达,志愿者及时给予拥抱与夸赞。这不仅是语言学习,更是为孩子打开观察世界的新窗口,借英语共读,拓宽孤独症儿童认知边界,助力他们在语言探索中收获自信,迈出社交融合的小步。
三、陪伴交流,传递温暖力量
互动间隙,志愿者与孩子聊天,从喜欢的食物到爱看的动画,耐心倾听每个细碎回应。有的孩子反复讲述同一动画情节,志愿者始终专注聆听、给予回应;有的孩子沉浸在自己世界,志愿者便默默陪伴,用眼神传递关注 。这些看似平常的交流,对孤独症儿童意义非凡——他们在专属节奏里,感受被重视、被接纳。志愿者的陪伴,如轻柔春风,吹进孩子封闭内心,让他们知晓,身边有一群愿意花时间、懂包容的人,在努力靠近自己。
四、志愿微光,照亮融合之路
此次活动,为孤独症儿童带来的不仅是绘画与英语学习体验,更是社会关爱的具象传递。志愿者们用行动,让孩子接触外界、尝试表达,助力其社交技能点滴成长;也让“孤独症群体需社会接纳”的理念,借实践传播。对健康中心而言,希望实践队的到来,充实了关爱力量,为日常康复教育注入活力 。于社会层面,志愿行动如微光汇聚,唤起更多人对孤独症群体的关注,推动“理解、接纳、帮助”的融合氛围构建。未来,希望实践队将持续深耕,让志愿星火,照亮更多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旅程,带动社会共筑温暖屏障,守护“星星的孩子”逐光前行 。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