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5日至7月14日,我作为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的一员,深入阿拉尔市多个连队开展水务调研工作。十天里,我们穿梭在连片的棉田间,走访于红顶白墙的民居中,从最初面对居民走访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熟练沟通完成调研任务,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摸清了当地水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更让我在与基层群众的交流中,读懂了民生改善的温度,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长。
一、水务调研:见证乡村用水的“蝶变”
此次调研的核心任务,是了解阿拉尔各连队自来水普及情况、水质水压现状及居民用水需求。初到十二团三连时,我对调研充满忐忑,担心无法与居民顺畅沟通。但随着走访深入,我逐渐被当地居民的热情与坦诚打动,也亲眼见证了“安全饮水工程”给乡村带来的巨大改变。
在十团二连,党群服务中心的王大叔带着我们参观供水站,指着运转的过滤设备自豪地介绍:“以前靠水渠供水,天旱时地里浇不上水,家里用水也得算计着来;现在通了自来水,升级了过滤设备,地里灌溉按点就能浇,去年棉花亩产多了两百斤!”这番话让我真切感受到,一根小小的供水管,不仅解决了居民的生活用水难题,更成了保障农业生产、助力乡村发展的“生命线”。
而在八团四连,那位挑着木桶浇花的大叔,更是让我对“用水”有了全新认知。明明家里装着崭新的自来水龙头,他却坚持用渠水浇花,只因“舍不得浪费”。他回忆起过去缺水的日子:“凌晨三四点去河边排队挑水,一天挑五六趟,肩膀磨出茧子”,如今自来水通了,可节约的习惯早已刻进骨子里。从十二团三连居民“冬天水管不冻了”的感慨,到九团六连维吾尔族大妈“再也不用去河边拉水”的欣喜,再到十三团居民家里运转的洗衣机、电热水器,这些细节都在诉说着:阿拉尔的乡村,早已摆脱了“挑水难、用水愁”的困境,迎来了“拧开龙头就有水”的幸福生活。
调研中,我们不仅完成了近百份有效问卷,采集了数十份水样,更记录下无数鲜活的民生故事。这些故事背后,是国家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水务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也让我深刻明白:所谓民生改善,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根通到家门口的水管里,藏在居民打开水龙头时安心的笑容里。
二、实践成长:在挫折中突破自我
此次调研之旅,也是我个人的成长之旅。出发前,我以为拿着问卷按部就班提问就能完成任务,可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在十二团三连初次走访时,我们敲开三户居民家门,不是被礼貌拒绝,就是得到简单敷衍的回答。攥着问卷站在巷口,看着往来的人群,我额头冒汗,手脚都不知往哪放,甚至产生了“换个方式”的退缩念头。
就在这时,穿着蓝色工装的张大哥主动上前,不仅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还热情分享用水变化,帮我们补充问卷外的细节。他的善意像一股暖流,驱散了我心中的怯懦。从那以后,我开始学着放下“任务心态”,用拉家常的方式与居民交流:遇到不太会表达的老人,就慢慢引导;遇到对水务政策有疑问的居民,就用老师提前教的知识解答;遇到少数民族居民,就请队里的维吾尔族同学帮忙翻译。
渐渐地,我不再害怕与人沟通,甚至能主动上前打招呼。当夕阳西下,看着手中完成的12份有效问卷和3份水样,我第一次体会到“突破自我”的成就感。在后续走访中,无论是顶着正午烈日记录供水管网走向,还是在傍晚整理调研数据,我都能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我也终于明白:所谓实践,就是在一次次尝试中克服困难;所谓成长,就是面对挫折时不轻易放弃。
三、心得感悟:心怀敬畏,不负韶华
十天的调研结束了,可那些温暖的瞬间、深刻的感悟,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忘不了九团七连每户人家水龙头下的塑料桶,那是村民们“缺水怕了”的记忆,也是对水资源的珍视;忘不了十四团大爷家那个用了三十年的大水缸,它见证了从“靠缸存水”到“自来水入户”的变迁,也承载着一代人的生活印记;更忘不了老师们全程的指导——从走访前讲解沟通技巧,到每晚帮我们梳理信息、解答疑问,他们的耐心与专业,为我们的调研之路保驾护航。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中,更要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民生。阿拉尔的连队之行,让我看到了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也让我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未来,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关注基层需求,用所学所长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水通了,日子就顺了”,张大哥的这句话,我会一直记在心里。它不仅是对当地水务发展的肯定,也激励着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只要敢迈出第一步,敢迎难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此次三下乡实践,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在见民生、长见识中成长,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不负韶华,服务人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