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的“三下乡”实践,从第一师阿拉尔市12团3连到八团的田间地头,晴日下的棉田与红枣林始终在视野里铺展。这段沿着水渠与管网行走的旅程,让我对“水资源”的理解,从课本上的名词变成了居民水缸里的沉淀、农户滴灌带里的杂质,更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民生清单。
随着走访深入,十团2连居民家烧水壶里厚厚的水垢、十团11连居民水桶里的泥沙,渐渐勾勒出团场连队水资源的真实图景:水量够用是共识,但水质问题像一根隐线,牵动着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居民们递来的水杯、拉着我们看灌溉渠的热忱,让我明白,这些看似细碎的感受,实则是最鲜活的民生指标。
采集水样的过程,是与土地对话的过程。在灌溉渠边蹲身取样时,能看到漂浮的塑料碎片;在居民水龙头下接水时,能察觉水流里细微的浑浊。这些直观的发现,与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提到的“管网老化”“风沙影响”相互印证,让我们意识到:水质提升从来不是单一问题,它连着基础设施建设,也牵着环境保护。当八团的农户指着滴灌带里的杂质说“堵一次就少收一季”时,我忽然懂得,一份水样里装着的,不仅是待检测的指标,更是连队的生计与希望。
让我动容的,始终是居民的配合与期待。他们的热情里,藏着对美好生活最实在的向往。而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到反馈后给我们答复,也让我看到基层治理的效率与温度。
离开时,车窗外的棉田正绿得蓬勃。这段旅程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调查水资源,更是如何读懂土地上的生活。那些记录在日志里的问题、装在采样瓶里的水、记在心里的居民笑脸,都在提醒我:所谓“三下乡”,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成长——我们带着课题而来,最终满载着对土地与人民的理解而归。这份收获,远比任何检测报告都更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