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村村通自来水”早已不是新鲜事,但“通了水”是否等于“用好水”?村民对自来水的接受度如何?使用中存在哪些实际问题?带着这些疑问,2025年7月5日,我们团队一行人开展了为期10天的“农村自来水使用情况调查”实践活动。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新疆阿拉尔地区的团场和连队,以水资源调查为纽带,见证了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更完成了自我成长的蜕变。从初次走访的怯懦到离别时的笃定,从关注水质指标到体悟民生温度,这段经历重塑了我对乡村、对发展、对责任的认知。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与人性的光芒。
一、以水为媒:在叩门中锤炼勇气,于协作中凝聚力量
实践之初的忐忑至今难忘。7月5日站在十二团三连的路口,烈日灼心,我与队友反复踌躇,敲门的勇气在一次次被婉拒中消磨殆尽。村民疑惑的眼神像无形的墙,隔开了象牙塔与田野的距离。直到张大哥主动询问,那声“来家里坐”如甘泉入喉——他一边用自来水冲洗瓜果待客,一边细数用水变迁:“过去挑水跑二里地,现在一拧龙头就来水”。他的笑容融化了我的畏缩,也印证了张荣老师的教诲:真诚沟通胜于机械问卷。当晚团队总结会中,成员们分享遭遇方言障碍时依靠维吾尔族同伴转译的经历,使我深刻领悟:个体的短板,恰是集体互补的契机。实践教会我,直面挫折是成长的催化剂,而团队,是照亮陌生土地的灯盏。
二、水流之下:民生百态中的时代印记
当调查从技术层面下沉到生活场景,“水”的意义变得多维而厚重。在十团二连,王叔叔站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手指远处棉田慨叹:“有了自来水滴灌,亩产翻了倍”;九团十二连的马合木提大叔拧开水龙头,清流冲刷着葡萄架下的凉席——这寻常一幕,背后是塔里木河水经沉淀过滤、管道深埋的技术支撑;而养殖户赵大哥的水池冲圈系统,让“多养三头牛”的底气化为现实。更触动我的是那些“非饮用”场景:十三团李大姐用自来水磨豆腐提升品质,十四团大爷院里承接雨水的古旧水缸。原来,通水管只是起点,让水流进田间地头、生产作坊乃至经营链条,才是资源赋能的深层逻辑——它悄然改变着产业结构与生计模式,书写着从“生存型用水”到“发展型用水”的乡村进化史。
三、滴水藏海:乡土智慧中的永续启示
行走连队,最震撼我的并非现代工程,而是深植民间的节水哲学。九团连队每户龙头下的塑料桶,是浇花喂畜的二次利用装置;八团四连大叔挑渠水浇菜的习惯与门口哗哗流淌的自来水形成奇妙对照——他一句“舍不得”背后,凝练着曾经缺水年代的生存记忆。“有了水更得省水”的朴素认知,比任何环保口号更具生命力。这种敬畏在十三团转化为精打细算的成本衡量:周大哥给蔬菜大棚装自动喷灌,坦言“电费涨了但省力又增产,划算!”这些细节昭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输血,更要激活乡土内生智慧。当节水从政策要求沉淀为生活习惯,绿色发展的根基才真正牢固。
活水长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温度
十六团周爷爷家修水管的故事,揭开普惠性工程最易被忽视的剖面:通水不是终点,服务响应速度才是关键。他早上电话报修,中午工人已免费修好拒收午饭——这种“有求必应”的运维体系,让惠民工程持续发热。而更精细的人性化设计出现在古力阿姨家:因其行动不便,工作人员在厨房、门口、厕所三处安装水龙头。“用水自由”的实现,不止依赖管道延伸,更需对特殊群体的躬身关照。反观十四团大爷院中接雨水的旧缸,是习惯使然,也暗示部分老人对新事物的适应迟滞。这提醒我们:基础设施的“硬件”升级后,“软件”服务与观念引导的“后半篇文章”更需用心书写。
实践的淬炼:从见证者到思考者的蜕变当团队在十四团三连采集最后一份水样时,夕阳为水龙头镀上金色。回望来路,我不仅学会了无菌采样的技术规范,更读懂了水流背后的中国乡村密码:水管的银光里,闪烁着民族团结的温暖。维吾尔族大妈的普通话倾诉,哈萨克族大哥的农田讲解;水桶的叮咚中,回响着传统与现代的和鸣,挑渠水与自来水的共生;水质的清浊间,衡量着民生福祉的成色。这段经历让我跳出书本框架,看清专业价值的落点——数据需要温度加持,科技需要人文导航。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带着这份“水土认知”前行:用脚步丈量大地,以专业服务民生,在每一滴水的故事里,倾听时代奔腾的潮声。
这次三下乡实践,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乡村与水的深层联结。在九团十二连的巷道里,在农户院落的水龙头旁,我们听见了太多关于水的故事:老人念叨着 “以前挑水要走二里地,现在拧开龙头就有清水”的变迁,种植户发愁 “灌溉高峰期水压不足,影响作物长势”的难题,妇女们牵挂“污水排不净,夏天容易有异味”的生活细节。这些细碎的诉说里,藏着乡村在与水共生中淬炼出的坚韧——他们曾靠天吃饭,却用双手修渠引水;也曾面临设施老化,仍积极寻求改变。
而那些写在问卷上的建议、藏在眼神里的期盼,更让我们读懂“用好水” 三个字的分量:不是奢求碧波荡漾,只是希望晨起洗漱时水流稳定,灌溉时渠水能顺畅流进田垄,污水能悄悄排走不扰生活。这些朴素的向往,比任何数据都更鲜活地诠释着“水务即民生”。
如今实践落幕,那些水龙头背后的面孔却愈发清晰。这份记忆,会成为我们专业学习的坐标,提醒我们所有水利技术的创新,最终都要回归“让百姓用好水” 的初心;也会化作前行的力量,无论将来身在实验室还是田间地头,都记得用专业能力回应这份期盼——这便是三下乡赠予我们最厚重的成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