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脉润边疆——南疆水务现代化实践与发展路径思考
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回望这片土地,蜿蜒的灌溉渠系如同大地跳动的血脉,滋养着绿洲文明生生不息。在参与南疆多团场水务调研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正在上演一场静默的革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节水型社会转型的历史跨越。这场变革既承载着千万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考验着我们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之间的平衡智慧。每一次深入田间地头的走访,每一组对比鲜明的数据,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治水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规律,更在于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当科技之光照亮千年灌区的沟壑,当市场机制激活节水内生动力,当生态理念融入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水滴石穿的物理现象,更是润物无声的发展理念在边疆大地的生动实践。
一、思考: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管水的观念革命
在砾石戈壁上,狂风卷起细小的孜然种子随风飘散的场景令人震撼。这里每粒种子的命运都与水分密切相关,传统粗放的灌溉方式让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但正是这种极端的生存环境,催生出最朴素的节水智慧:农户们将废旧油桶改造为集雨窖,每个5立方米的储水罐在雨季蓄积的生命之源,能在旱季浇灌3亩耕地。这种自发的创新虽显粗糙,却蕴含着深刻的生存哲学——把雨水资源化、把废水利用起来。这种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恰似星星之火,照亮了传统灌溉方式转型的可能路径。
走进老枣农果园,形成强烈反差:传统漫灌区杂草丛生,而滴灌区地表洁净如新。老人掰开枣果展示糖分结晶的画面极具说服力——同样的肥料投入,滴灌技术使肥料利用率提升一倍,果实甜度提高两个等级。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观念的突破。当农民亲眼看到节水技术带来的增产增收,就会主动告别“大水漫灌”的传统惯性。这种认知转变比单纯的技术推广更具深远意义,它让节水从政府倡导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实践创新:构建现代水务体系的多元探索
面对碎片化用地的特殊国情,八团七连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节水之路。他们针对孜然种植周期短、需水集中的特点,采用移动式喷灌车精准作业;针对游牧民季节性迁徙的现实,开发便携式净水装置;针对机井维护成本高的困境,推广太阳能提灌站。这些看似零散的创新举措,实则构成完整的节水链条。特别是将生物埂固沙与集雨窖建设相结合的模式,既防治水土流失又收集雨水资源,展现出生态治理的智慧。
在十一连的红枣基地,节水实践呈现出系统化的集成效应。从“少量多次”的微灌技术,到树盘覆膜保墒措施;从残次果加工废水的循环利用,到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土壤改良,形成了闭合的生态链。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采用“U型槽+生态护坡”的新型排碱渠,既解决极端天气导致的淤塞问题,又通过生态护坡涵养水源。这种立体化的治理思维,将节水从单一环节扩展到生产全过程。
十六团的兵地融合实践开创了跨界治水的新模式。通过《跨界河流联合调度协议》,上下游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水权交易平台的建立,让农业节水量能够市场化流转至工业领域;数字孪生系统的精准管控,实现了水资源的动态平衡。这种跨行政区域、跨产业的系统化治理,打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展现出现代水务管理的先进理念。
三、生态重构: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共同体
在九团七连的沙缘地带,防护林带建设诠释着“以林养水”的生态哲学。新疆独有的生物屏障,配合20升储水罐的人工补给,在流动沙丘上筑起绿色长城。当看到85%的灌木成活率时,我们触摸到了生态修复的关键密码——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干预。这种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使治沙造林不再是单纯的公益行为,而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可持续产业。
有机棉示范区的实践展现出清洁生产的广阔前景。来自高山融雪的优质水源,通过封闭管道直抵棉田;彩色棉絮的分级利用,避免了化学印染带来的污染;加工废水经氧化塘净化后灌溉饲草,形成完整的物质循环链。当质检员自豪地展示无农药残留的检测报告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品质量的提升,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特色作物产区的差异化用水策略,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智慧。孜然种植区采用“三膜覆盖”技术应对蒸发量大的挑战;红枣基地实施压力补偿式滴灌适应果树需水规律;牧区推行轮牧休耕制度保护草场生态。这种精准匹配的用水方案,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也为不同生态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样本。
四、治理升华:构建共建共享的治水新格局
在十六团的水权交易大厅,电子屏上跳动的交易数据见证着市场机制的力量。当团场合作社将节余水量卖给地方企业时,双方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农民得到节水奖励,企业获得稳定水源。这种跨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节水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驱动,激发了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农机合作社的组建破解了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设备共享、技术互助的模式,降低了单户农民购置智能灌溉设备的门槛。田间课堂的手把手教学,让老年人也能掌握手机APP操作技能。这种社会化的服务网络,使先进技术真正扎根于生产一线。
边境团场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具有示范意义。将防风林带建设纳入碳汇交易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推行“谁修复谁受益”政策,鼓励企业认领退化土地。这种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解决了生态保护的资金瓶颈,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循环。
五、未来展望:绘就人水和谐的新画卷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审视南疆水务发展,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成就,更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警示着资源承载力的极限,极端气候频发考验着基础设施的韧性,农民持续增收的需求倒逼着产业升级的速度。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我们在更高层面统筹谋划。
科技赋能仍是关键突破口。建设区域性节水设备维保中心,培养本地化运维团队;开发适应南疆特点的智能灌溉系统,降低设备故障率;建立特色作物节水技术库,完善标准化操作规程。这些举措将提升水务现代化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制度创新需要持续深化。完善水权交易市场规则,探索跨区域、跨行业的水权流转机制;建立节水设备购置补贴基金,扩大政策覆盖面;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将水资源费更多用于源头治理。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文化培育不容忽视。传承坎儿井建造技艺等水利文化遗产,弘扬节水护水的优良传统;开展节水型社区创建活动,培育全民节水意识;树立节水典型人物,讲好南疆治水故事。这种软实力的提升,将为水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漫步在十一连的红枣园中,看着清冽的水珠沿着渗灌管缓缓渗入根系,仿佛看见这片土地上正在生长的未来图景。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老问题——如何平衡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怎样协调城市供水与农村灌溉、能否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都在一个个具体实践中找到答案。当我们用科技守护绿洲文明的生命线,用制度创新激活节水的内生动力,用生态理念重塑生产方式,这片曾经饱受干旱威胁的土地,终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治水之道,不在堵而在疏,不在控而在导,不在征服而在敬畏。唯有遵循自然规律,激发人的创造力,才能让生命之水源源不断,让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