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汪汪队流派传承小队寻访“臣”字门中医儿科术第六代传人高媛媛医师

    2025-09-05    阅读: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
【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汪汪队流派传承小队寻访“臣”字门中医儿科术第六代传人高媛媛医师
2025年7月31日下午,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汪汪队流派传承小队前往仪征市中医院,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臣”字门中医儿科术第六代传人高媛媛老师进行了专访。作为中医儿科界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臣”字门历经两百年传承至今,高媛媛老师作为当代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深耕临床诊疗,更致力于流派学术思想的总结与创新,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时代活力。
流派谱系
“臣”字门儿科创立于18世纪末的清中期,以第一代创始人朱良臣的“臣”字为学派名,历经七代传承而生生不息。采访中,高媛媛主任追溯流派渊源时提到,第二代传承人朱冠臣在太平天国时期隐居仪征行医,以北宋“儿科之圣”钱乙的学术思想为指导,结合小儿生理特点创新制方,至清末已获“小儿神医”之美誉。近代以来,第四代传人孙谨臣的弟子刘弼臣(人称“东方小儿王”)与孙亮臣南北呼应,更使臣字门成为中医儿科界的标杆性流派。
 
“‘臣’字门始终坚持‘师传与家授相结合’的传承模式。”高老师介绍到,其第五代传人孙浩教授临证六十余载,独创“乐膳治疗小儿积食”“敷脐疗法治汗症”等外治疗法,而自己作为孙浩教授的师承硕士,正是这一传承脉络的当代实践者。
以和为贵:儿科诊疗的核心智慧
谈及“臣”字门的学术思想,高老师强调“以和为贵”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准则。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诊疗需兼顾“扶正”与“祛邪”,不可过补过攻。她以敷脐止泻散为例,该外治方由川椒、肉桂、干姜等辛温药物组成,通过神阙穴给药,既能温脾散寒,又避免了口服药物对小儿脾胃的刺激,临床常用于治疗风寒或寒湿型腹泻,多数患儿用药1-2次即可见效,体现了“简便验廉”的中医优势。
 
在脾胃调理方面,臣字门主张“健脾胃为主,消补兼施”。高主任引用《内经》“脾病则飧泻,湿胜则濡泄”的理论,指出小儿泄泻多与“脾湿”相关,治疗需结合醒脾、运脾、化湿等治法,如孙浩教授常用的“升降结合”法,便是通过调理气机升降来恢复脾胃功能。

传承之路:坚守与创新的当代实践
作为江苏省“510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拔尖人才,高老师不仅在临床中践行臣字门学术思想,更致力于流派经验的系统整理与推广。她先后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上海新华医院进修,融合现代医学技术优化诊疗方案,“如将中医外治法与西医过敏原检测结合,能更精准地制定防治策略。”
 
谈及传承愿景,高主任表示:“臣字门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我们正在整理第七代传人的临床案例,计划建立流派数据库,同时通过师承教育和院校合作培养年轻医师。”此次实践团的寻访,正是传统医学“薪火相传”的生动体现——青年学子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度对话,既感受到中医儿科的博大精深,更坚定了守护中医药文化根脉的责任。

 
从朱良臣立派到如今的七代传承,“臣”字门中医儿科术的两百年历程,是中医药文化生生不息的缩影。高媛媛老师以“传承者”与“创新者”的双重身份,在坚守“臣”字门学术思想的同时,为古老流派注入了现代活力。薪火实践团的此次寻访,不仅记录了流派传承的珍贵资料,更激励着青年一代以实干精神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