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起千年韵,薪传她力量——阳光学院学子深入坊巷,以青春之笔续写三条簪文化新章
这个夏天,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簪银承闽韵,青锋践她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福州三坊七巷,展开对福州传统女性发饰——三条簪的深度走访与文化体验。通过亲身体验发型制作、专访非遗传承人与使用者,并与国际游客互动,团队致力于解析三条簪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与女性意识,探索其在当代的传播与认同形式。(通讯员 陈美嫣)
指尖盘发,感悟技艺的温度 实践团造访位于三坊七巷的三条簪文化体验空间。在这处充满古意的场所中,不少年轻人正尝试簪发造型。三位女技艺人为队员们细致梳理发髻、配戴银簪,并娓娓道来:“三条簪不只是一件头饰,更代表着福州女性的气节——犹如三把刀,分别奉献给国家、家庭与自己。”最终完成的发型各有风韵,簪饰点缀之下,既典雅亦显飒爽英姿。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三条簪的妆造”。 陈佳妍 供图
聆听守艺人心声,解读文化深层寓意 整理完发饰后,团队在店主刘师傅的引导下,漫步于千年文化底蕴的三坊七巷。期间,队员们对传承人进行了专访。刘师傅谈到:“三条簪的起落,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福州女性社会地位与自我认同的演变。它从前是日常配饰,后来一度式微。如今再次回到人们视野,不仅是美的复兴,更是现代女性对历史记忆与身份符号的再发现与共鸣。”他特别指出,传承的真谛在于让年轻人理解其中“自尊、自立、自爱”的女性精神。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三条簪店主刘师傅于“三坊七巷”。 陈佳妍 供图
邂逅坊巷知音,共叙文化理解 活动中也不乏惊喜时刻。队员们头戴三条簪穿行于古巷时,偶遇几位同样佩戴这一饰物的本地女性。她们亲切交谈,分享自己与三条簪的故事:“戴上它,就好像和过去的女性对话”“这是我们福州人的文化骄傲”。
更意想不到的是,团队引起了外国游客的浓厚兴趣。成员们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三条簪的由来与文化含义,并进行了轻松交流。外国友人表现出极大的赞赏,称其“既美丽又富有力量”,是“优雅与内在力量的结合”,并表示希望有机会亲自尝试。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路人对三条簪文化看法。 钟小英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外国友人介绍三条簪文化。方彦蘅 供图
卸簪回望,沉淀文化体悟
傍晚时分,团队回到体验店卸去簪发。每一步拆卸都透出仪式感,仿佛在解开一层层历史与文化的印记。队员们分享道:“从佩戴到卸下,才更明白传统技艺的不易,以及它所承载的属于女性的郑重与柔韧。”
实践总结:簪饰背后的文化自觉与女性赋能 这次沉浸式实践活动,使团队从手艺实操、传承人讲述、佩戴者真情流露乃至跨文化反馈等多个维度,深刻感知到三条簪作为福州女性文化象征的深厚传统与现代价值。他们认识到,三条簪不仅是一件头饰,更是织于青丝之间的女性史诗,铭刻着坚韧、智慧与独立的精神基因。它的当代回归,既折射出文化自信的崛起,也呈现了女性力量如何从传统中重生并照亮现实。
队员们一致表示,这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察到参与的跨越。通过亲手体验和真诚交流,他们学会了以更敏锐的眼光解读文化,以更谦卑的心态对待传统,以更主动的姿态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今后,他们将继续关注并推动包括三条簪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让这种独特的“女性力量之美”在新时代持续闪耀。

图为实践队队员合影。 方幼聪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