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漓江畔的红色火种:南财支教团队七年耕耘播撒信仰之光

    2025-09-07    阅读: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8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漓漓圆上草”支教团队以“红色贸易史”与“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为大山里的孩子上了一堂特别的红色教育课程,架起了连接南京与桂林的红色文化桥梁。这支连续七年深耕灵川的支教队伍,用“圆”的团结精神与“草”的坚韧品格,在桂北山区播撒下红色的火种,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通往山外的精神之梯。
一群孩子正仰头望着黑板上的地图,眼神在南京与桂林之间来回切换。这幅由支教队员亲手绘制的红色贸易路线图,正将相隔千里的两座城市串联成一条流淌着革命血脉的长河。这堂跨越时空的红色贸易史课,揭开了支教团队七年坚守的动人篇章。
双城记里的红色密码
“同学们看,1934年的南京下关码头,一船船布匹、药品正通过秘密渠道运往桂林。”电脑屏幕上放映着老照片,将孩子们带入那段峥嵘岁月。在红色贸易史课堂上,团队创新采用"双城对话"模式,通过展现南京长江大桥与桂林漓江的红色交通线,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两地如何构建起支撑中央苏区的"生命线"。
当屏幕上浮现出桂林阳朔的地下交通站遗址时,五年级学生李梓豪突然举手:"老师,我爷爷说过他们村后山有条石板路,是不是就是这样的秘密通道?"这个问题瞬间点亮了整个课堂,支教老师顺势展开互动教学,引导孩子们绘制家乡的红色地标。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教学方式,让沉睡在历史典籍中的红色记忆焕发新生。

图为支教队员在讲述红色贸易史   仲洛儀 供图
童声里的时代强音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在党史学习教育课上,稚嫩的童声与原版歌曲形成奇妙和声。支教团队特别设计的红色歌曲环节,让孩子们在学唱经典歌曲中感悟信仰力量。当唱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许多孩子自发加入手势,教室里挥舞的小手与教室外的国旗交相辉映。
更令人动容的是英雄人物教学环节。当讲述到“小萝卜头”宋振中在狱中刻写“我想念爸爸”时,平时调皮的小孩都悄悄抹起了眼泪;而王二小舍身引敌的故事,则让孩子们对"牺牲"有了最直观的理解。没有精巧的教具,没有外化的载体,英雄的精神就这样穿透岁月,在孩子们湿润的眼眸和紧握的拳头里,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生命印记。

图为支教队员在教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仲洛儀 供图
山海之间的精神接续
英雄故事的星火在课堂处处闪烁。课上,总爱低头走路的留守女孩,在听完小萝卜头的故事后,第一次主动举手朗读自己写的句子:“黑暗里的铅笔头,也能划破黑夜。”她掌心紧攥的铅笔碎末沾着汗渍,仿佛握住了一把穿越时空的钥匙。她用事实证明最贫瘠的土壤也能萌发向阳而生的力量
七年来,“漓漓圆上草”从绿茵场走向红色课堂,在足球传递的运动精神之上,叠加了更为厚重的历史传承。此次支教让所有队员明白,教育的真谛在于既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更要培育出能够扎根大地、向阳而生的新时代少年。所有双向奔赴的成长,都是对红色血脉最炽热的续写。基于此,支教团队未来将更加聚焦红色教育领域,深耕红色资源整合,持续优化支教模式,致力于将革命历史的星火,通过生动、可感的方式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团队表示将继续坚守在这条连接青春与童真、历史与未来的道路上,让红色血脉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通讯员:董苏红)

图为女孩主动朗读自己的句子       刘子暄 供图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