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火传,青春筑梦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月15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同学们走进了位于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潮田河畔的东漓古村,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关于宣传东漓古村特色非遗的社会实践活动。
东漓古村不仅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古村落,更是漓江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这里保存着众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留存着极具岭南风格的古建群落,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生动课堂。
活动当天,同学们满怀热情地深入古村的各个角落。
在竹编坊,竹编艺人展示了精湛的竹编技艺,纤细的竹条在他们手中穿梭,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精巧的竹篮、竹篓。同学们纷纷动手尝试,在艺人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基本的竹编技巧,深刻体会到这门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不易。
陶艺坊内,转盘飞速转动,湿润的陶土在匠人手中逐渐塑形,从粗糙的泥块蜕变为圆润的碗、雅致的花瓶。同学们围在操作台旁,认真学习陶艺制作的每一步,从揉泥、拉坯、修坯到初步晾晒,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陶艺雏形慢慢呈现时,大家都成就感满满,真切感受到了传统陶艺“土与火”交融的独特艺术魅力。
在傩戏文化体验区,非遗传承人向同学们讲解了傩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寓意,展示了色彩浓烈、造型夸张的傩戏面具。同学们跟着传承人学习面具绘制,从调配矿物颜料、勾勒纹样线条,到填充象征驱邪纳福的红、黄、黑三色,亲手完成属于自己的傩戏面具,在一笔一画中触摸古老民俗的温度。
随后,在古村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访了古村落的核心建筑区。大家沿着青石板路,参观了保留完好的明清时期青砖黛瓦民居,仔细观察“走马楼”“趟栊门”等特色建筑结构,听讲解员讲述建筑背后的家族故事与防潮、通风的传统营造智慧,深刻感受古村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造理念。
在水磨酿酒坊,同学们体验了传统水磨酿酒技艺。在酿酒师傅的指导下,大家先学习用古老的石磨研磨糯米,看着米粒在水磨转动中变成细腻的米浆;随后参与酒曲搅拌、入缸发酵等环节,了解“慢工出好酒”的传统酿酒逻辑,还近距离观察了保存多年的酒坛,感受醇厚酒香中蕴含的时光味道。
古法榨油坊里,巨大的木锤撞击着木楔,发出沉闷有力的声响,金黄透亮的山茶油缓缓流出,香气四溢。同学们围在一旁,仔细聆听榨油师傅讲解飞锤榨油的历史和工艺,了解到这一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民间古法榨油技艺的“活化石”,纷纷为传统技艺的智慧和传承人的坚守点赞。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东漓古村的特色非遗与古建文化,同学们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拍摄短视频向外界展示非遗制作过程、古建细节与水磨酿酒场景。这些传统技艺与文化景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此次走进东漓古村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了非遗的独特魅力与古村落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同学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东漓古村特色非遗与古建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相信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东漓古村的特色非遗与古建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