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游麟创生·艺兴满田”三下乡实践团队携非遗鱼灯照亮社区童年
9月13日下午,合肥工业大学“游麟创生·艺兴满田”三下乡实践团队在完成歙县汪满田非遗鱼灯的调研后,选择以授课的方式将鱼灯制作工艺和文化底蕴传递给更多的少年儿童。由此,这支建筑与艺术学院8名学子组成的团队走进合肥市环翠社区,他们带着精心设计的简易鱼灯,把非遗文化转化为小朋友们能听懂、会操作的美育课程,切实递出非遗传承的接力棒。

实践团队与小朋友合影+陈哲彧摄
一、调研转化创新教学:从田野考察到社区课堂
基于在歙县汪满田村对非遗传承人汪华武老师等的深入调研,团队创新开发出“简易版”鱼灯制作课程。队员们用一次性筷子代替竹篾,用蜡笔绘制鳞片,将原本复杂的传统工艺简化为趣味手工课。“我们要让非遗变得可触可感”,队长表示,“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实践团队赴汪满田村实地调研+黄泽锦摄
二、游麟故事文化溯源:从技艺传授到内涵解读
“为什么鱼灯要做成红色的呀?”面对孩子的提问,队员翻开精心制作的绘本,讲述起徽州人“年年有余”的祝福传统。队员们将调研中记录的鱼灯文化转化为生动故事,通过动画演示鱼灯在民俗节庆中的演变历程。在文化溯源环节,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问答,带领孩子们探索非遗技艺背后蕴含的文化和精神。

课程提问环节小朋友积极踊跃回答+陈哲彧摄
三、游灯展演薪火相传:从动手制作到自信展示
最后,社区教室化身为一个展示舞台。孩子们不仅举着精心制作的鱼灯进行游灯展示,更纷纷走上讲台,分享制作心得与收获。“我用了红色和金色画鱼鳞,我觉得这样的鱼灯最漂亮!”小朋友举着鱼灯,向台下学生自信地讲解着自己的创作理念,其他孩子也轮流上台展示。这一刻,孩子们不仅是手工艺制作者,更成为了非遗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队长讲授鱼灯文化+陈哲彧摄
队员感叹道:“当看到孩子们站在讲台上,手捧鱼灯讲述制作故事时,我突然明白了非遗传承的真正意义—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让传统文化成为当下生活中鲜活的存在。”这种“做中学、学中讲”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化自信。

团队教授小朋友制作鱼灯+陈哲彧摄
四、青春为火传灯以心:双向奔赴的文化接力
这场看似单向传授的教学活动,实则实现双向文化滋养。队员在教学相长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孩子们则在亲手实践中逐渐形成文化归属感。
这次活动不仅是非遗进社区的尝试,更构建了高校与社区美育共建的新模式。那些悬挂在社区教室的鱼灯,摇曳着温暖的光芒,映照出文化传承的最美模样—当青春创意遇见传统技艺,当大学课堂延伸至社区角落,中华文明的薪火便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