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暑意正浓,红色精神传扬不息。8月22日,西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怀揣赤诚之心,携带暖心礼物,踏入新县光荣院。这里,生活着为祖国建立与发展奉献热血、浴血奋斗的老兵与烈士家属,他们的人生岁月,承载烽火、藏着荣光,每一段故事,都是镌刻信仰与担当的厚重史书,诉说着家国情怀。
刘恩坤爷爷:战火淬炼的青春

89岁的刘恩坤爷爷,1955年,19岁便投身军营,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参与了上甘岭战役。他是受董存瑞、赵一曼的英雄事迹感召入伍,部队生涯交织青春热忱与热血担当。如今,爷爷在光荣院被悉心照料,闲暇爱读书,往昔峥嵘化作书页宁静,家国炽热却始终滚烫。
许光明爷爷:红色记忆的传承

85岁的许光明爷爷听力稍弱,思路却清晰。他以指为笔,在桌面缓缓写下姓名,讲述父亲许应生烈士的壮烈:
许在生1916年出生,1938年入伍,投身新四军豫南军区分区西大山便衣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多个职务。1945年,在湖北省大悟县的一次抗日战斗中,为掩护战友撤退,不幸遭敌人残害,头颅被残忍悬于宣化店西门城头上。
回忆这段伤痛,爷爷声音哽咽:“那血……人家把他头割了……”但谈及当下,他满是感恩:“我现在嘞,很舒服,很享受,”这份关照,让红色记忆在传承中愈发厚重。
武世荣爷爷:歌声里的传承接力

81岁的武世荣爷爷,日常爱打麻将、聊天,母亲赵仲清1942年参军,曾任医疗队队长,2012年以90岁高龄离世。
爷爷兴致勃勃教我们唱《打靶归来》,熟悉旋律里,岁月的铿锵扑面而来;我们回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强军战歌》,以青春和声呼应信仰。“盼着后辈常来,也谢党和国家记挂。”质朴话语,让我们读懂传承分量——身为青年,我们正是红色精神的接力手。
听红色故事 续青年担当

光荣院里,老人的故事是一部部鲜活“红色教材”。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以倾听为桥,承接红色精神与基因。这份传承厚重如磐,未来,我们将携此收获笃行不怠,不负时代韶华,让红色火种永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