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与科学遇——厦门大学“化萤筑绿”实践队深入巡司顶社区委员会开展科普活动
为践行”长见识、察民情、重实践”的三步走方案,队员们制定了相关主题的科普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互动性与参与度极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与教育作用。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污染是什么样子的吗?”讲解员吴晓宇的提问刚落,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水中,瞬间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为了让抽象的污染过程变得鲜活可感,她巧妙利用手电筒、紫外灯与维生素B粉末,上演了一场奇妙的“流星雨”——闪烁的光点如同悄然潜入水体的污染物,在光与色彩的魔术般变换中,孩子们直观地看懂了水污染的发生过程。
实验环节里,小朋友们化身小小科学家,在实践队员的耐心指导下,手持PH试纸和水硬度试纸,认真检测起普通自来水、柠檬水、芙蓉湖水以及新厝村采样水的“健康状况”。当看到试纸颜色随水样发生变化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发现的光芒,不仅亲手掌握了检测方法,更对PH值与水硬度的科学意义有了清晰认知。
趣味互动还在升级!“魔术字”环节中,孩子们用柠檬汁在纸板上尽情创作秘密图案,再经紫外灯一照,那些隐形的画作突然显形,欢呼声此起彼伏,科学的神奇让课堂气氛愈发火热。
一段5分钟的污水处理科普动画,用生动画面揭开了污水变清水的奥秘。视频结束后,讲解员的提问刚出口,孩子们便争相举手抢答,对净水实验的期待几乎要溢出教室。终于到了动手时刻,“净水能力大比拼”拉开序幕!队员们用塑料瓶自制的简易净水器早已备好,孩子们分组添加明矾、活性炭,或是尝试两者搭配,在倒计时声中观察杂质沉淀、水质变清的过程。最终,“速度之星”“洁净之星”“协作之星”的奖状,让胜利的喜悦与科学的成就感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从污水的成因探秘到净水的奇妙实践,这场“水与争锋”的科学之旅,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解锁了水质检测的技能,在趣味互动里读懂了污水处理的原理。当清澈的水从自制净水器中缓缓流出时,不仅映照出孩子们认真的脸庞,更播下了珍惜水资源、守护水环境的种子。未来,期待这些小小的环保卫士能将所学付诸行动,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