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探访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 用青春力量传承红色记忆

    2025-08-24    阅读:
    来源:林雨乐

(通讯员 林雨乐盛夏七月,热忱如火。为响应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号召,安徽工业大学“红色事迹宣讲”实践队一行二十余人,于7月10日至15日,扎根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内容扎实的红色文化深度研学实践活动。他们以“深挖红色富矿,活化历史记忆,赋能时代传承”为使命,综合运用历史学、传播学、设计学等专业视角,通过沉浸式观展、系统性史料梳理、抢救性口述史采集、创新性传播策划等多元化实践路径,不仅实现了自我精神洗礼,更以实际行动为革命场馆的展陈优化与红色文化的代际传播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踏访红色场馆,触摸历史温度

踏入庄严肃穆的陈列馆,时间仿佛瞬间凝固。泛黄卷边的战地家书,静静躺在展柜里,墨迹间浸染着硝烟与思念;锈迹斑斑的步枪,无言诉说着冲锋陷阵的壮烈;一张张定格历史瞬间的黑白照片,将“淮河烽火”“蚌埠解放”“建设岁月”的壮阔图景徐徐展开。在资深讲解员的引领下,实践队员们屏息凝神,沿着历史的脉络缓步前行。每一处驻足,都是一次与先辈的隔空对话。

“这封写于1948年深秋的家书,是一位年轻战士在淮海战役前线写给母亲的。”队员王蕊轻声读着展板上的文字,眼眶微红,“信里满是家常的叮咛和对故土的眷恋,但结尾那句‘儿誓以生命守护淮河,不解放蚌埠,绝不回头!’的铿锵誓言,却如重锤敲击心灵。”她迅速用相机记录下书信细节,并在笔记本上标注:“需深挖写信人背景及后续故事,增强情感冲击力。”队员们敏锐地意识到,正是这些饱含人性光辉与坚定信仰的个体叙事,最能打动同龄人的心弦。他们计划将这些散落在展馆各处的动人片段,系统整理成图文并茂、语言鲜活的《展品背后的故事》系列读本。实践中,队员们分工协作:系统梳理展品背景信息、拍摄高清图片、分析现有展陈布局和解说词内容。面对史料疑问,他们虚心请教馆员,查阅《蚌埠革命史》等文献,力求精准还原历史细节。

图为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的照片。林雨乐供图

倾听守护者说,感悟责任担当

“守护这些革命文物,就是守护我们这座城市的根与魂。”在陈列馆工作已二十余载的李建国副馆长,面对这群充满求知欲的年轻人,打开了话匣子。他轻抚着一面褪色但依旧鲜艳的红旗,动情地讲述:“这面旗帜,是1948年冬天,蚌埠郊区的乡亲们,在敌人疯狂搜捕的白色恐怖下,把它层层包裹,深埋地底,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种啊!”他语重心长地说:“看到你们年轻人主动走进来,愿意静下心了解这些,我们非常欣慰。但历史的细节正随着亲历者的老去而模糊,很多口耳相传的故事,亟需系统性地整理、考证和数字化保存。这份传承的接力棒,需要你们接过来!”

李馆长的话语,如投入心湖的石子,在队员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以前总觉得红色传承是宏大叙事,有些距离感。”队长感慨道,“但亲耳听到这些惊心动魄的守护故事,亲手触摸这些承载着生命重量的文物,才真切体会到‘传承’二字沉甸甸的责任。它需要我们俯下身去,做最扎实、最细致的工作。”队员们意识到,展馆中部分解说词偏重宏观事件,对个体命运和情感挖掘不足,这正是他们可以发挥所长之处——用扎实的史料研究,还原历史的肌理,让冰冷的展品“开口说话”,让英雄不再是遥远模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可感可敬的身边人。

为此,实践队将“抢救性口述历史”列为重点任务。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问题提纲和录音设备,拜访了数位曾亲历蚌埠解放的老战士及其后人。92岁高龄的张德胜爷爷,虽听力已弱,但提起1949年1月那个改变城市命运的黎明,浑浊的双眼瞬间焕发出光彩:“那天冷啊,可心里像揣着火盆!天还没亮透,我们就举着连夜糊好的红灯笼,涌上街头…解放军同志们的军装都带着冰碴子,可那精神头!满城都是‘解放了!’的欢呼声,那声浪,能把屋顶掀翻咯!”老人颤抖的手比划着,嘴角噙着泪花。队员们屏息聆听,生怕漏掉一个字,录音笔忠实地记录下这穿越时空的激情与荣光。这些饱含温度的个人记忆,将成为《展品故事集》中最珍贵的篇章,也为陈列馆补充了无可替代的“活态”史料。

图为张爷爷向实践队队员讲述故事。林雨乐供图

凝聚青春智慧,助力文化传播

经过两周的实践,队员们完成了《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展品故事集》初稿,整理出30余个革命故事;同时形成《展陈优化建议报告》,从“增加互动体验装置”“补充青少年视角解说”等方面提出12条具体建议。

“这些建议很贴合年轻人的认知习惯,比如提到在展陈中加入‘扫码听故事’的功能,我们已经在考虑落实了。”陈列馆馆长赵阳对实践成果给予肯定,“大学生用专业能力助力红色文化传播,既发挥了优势,也体现了当代青年的担当。”

实践接近尾声时,队员们还在陈列馆开展了一场小型的“红色故事分享会”,向参观的中小学生讲述整理出的革命故事。“原来蚌埠解放的时候,有这么多普通人参与其中,太让人感动了!”听完故事的初中生刘浩说。

图为场馆外围照片林雨乐供图

为期一周的深度研学,对安徽工业大学“星火传承”实践队的队员们而言,远非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淬炼,一场触及灵魂的信仰对话。在泛黄纸页的字里行间,在斑驳文物的无声诉说中,在老战士湿润的眼眶里,他们触摸到了红色记忆滚烫的温度,深刻领悟了伟大建党精神、革命精神的磅礴伟力与时代价值。

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深情写下的感悟:“历史馆中的文物或许会蒙尘,但其中蕴藏的精神火种,永不熄灭。它不应被尘封于展柜,而应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被重新擦亮、被深情讲述、被创新传播。传承,不是复刻过往,而是以青春之思、创新之力,赋予红色记忆新的时代生命力。”他们表示,返回校园后,将继续着手制作系列微视频、H5等新媒体产品,利用校园公众号、社交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让蚌埠这片热土上谱写的英雄史诗,以更青春的姿态,飞入更多年轻心灵,汇聚成赓续红色血脉、矢志复兴伟业的磅礴青春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