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环保欣然邂逅——厦门大学“化萤筑绿”实践队开展社区科普活动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萤筑绿”实践队的12名队员奔赴厦门巡司顶社区委员会,开展社区科普活动。这场以环保为主题探索之旅不仅为小朋友们传递专业知识,更提升了参与者的环保意识。
这场以“垃圾分类与微塑料环境污染”为主题的科普活动,从一场热闹的“垃圾分类大闯关”小游戏拉开序幕。小朋友们化身环保小卫士,手持队员们精心制作的垃圾卡片,在4个垃圾模型桶前快速判断、准确投放。计时结束后,工作人员统计各组正确数量并评出冠亚季军,小小的竞争里藏着对环保知识的初步探索。答案揭晓环节,讲解员请出了小朋友们耳熟能详的“乔治”。通过乔治能吃或不能吃等简单易懂的手段让枯燥的分类规则瞬间变得鲜活有趣。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接触化学专业知识,活动节奏巧妙切换——从宏观的垃圾分类场景,悄然转入微观的分子世界。队员们拿出彩色粘土,带领小朋友们动手制作分子球棍模型。有的孩子参照屏幕上的示例认真模仿,有的则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捏出独一无二的创意造型。在指尖的揉捏中,抽象的微观世界变得可触可感,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也在悄然萌芽。
讲解微塑料与微塑料污染时,一段精心挑选的视频打破了大家对“微塑料”的认知误区。视频里清晰展示:这些看似微小的污染物,其实早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喝的水、呼吸的空气,到餐桌上的食物。直观的画面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微塑料污染从来不是“小事”,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环保课题。
活动的尾声,一场“变废为宝”创意手工秀将氛围推向高潮。小朋友们拿起队员们事先收集、消毒过的矿泉水瓶和废弃纸壳箱,剪剪粘粘间,不起眼的废品渐渐变成了小巧的收纳盒、可爱的动物造型、别致的小灯笼……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废旧材料焕发新生,也让“环保”二字有了更生动的注解。
看着眼前充满创造力的作品,队员们既惊喜又欣慰。这场科普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环保理念的播种。愿每个孩子都能带着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垃圾分类,主动抵制塑料污染,和我们一起用行动“筑绿”家园,让地球的每一寸角落都能少一点白色负担,多一份清新绿意。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