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指示,将关爱残障群体与儿童教育相结合。2025年8月15日,河海大学“禹光同行”调研团与“小水滴”支教团走进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迪庄村,联合举办了“爱作轻舟破阻浪,换位为楫渡光洋”换位体验活动,以互动体验的方式开展公益实践。此次活动通过模拟视障、听障等体验环节,让小朋友们在亲身感受中理解残障人士的生活困境,学会尊重与关怀。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两年,成为当地暑期教育中别具特色的一环。
活动以“筑爱助残,爱满人间”为宣传口号,在正式开展前,实践团成员先组织了助残知识科普讲解课程,帮助孩子们提前了解不同障碍人士的生活现状与需求。活动中,线路被分为“筑爱线”和“助残线”,分别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设计了差异化关卡,通过“盲人购物”“你画我猜”“运球帷幄”“听声入篓”等沉浸式情境模拟,引导孩子们切身体验视障、听障、语言障碍及肢体障碍人士的日常感受。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助残知识 吴继涵 摄
在“筑爱线”中,一至二年级的小朋友们首先体验了“蒙眼作画”。一名小朋友需要在蒙眼状态下作画,另一名小朋友则需要用语言在一旁指导。虽然图案很简单,但在黑暗中,画笔频频偏离轨迹,画出的样子和原图大相径庭。每每摘下眼罩,小朋友们总会惊叹“啊?我画得好奇怪啊!”小朋友们在一笔一划中切身感受到视障人士在生活中的不便。随后进行的“运球帷幄”环节,则让小朋友们体验了另一种挑战——他们需要在不用双手的情况下完成运球任务。为了不让球掉落,小朋友们一边用手肘夹着球前行,一边小心翼翼地调整身体姿势。汗水浸湿衣襟,他们在一次次失败和尝试中,理解了肢体障碍人士面对生活时的坚韧与努力。
“助残线”面向三至六年级的小朋友,难度更高。几个体验环节中,“笔走书爱”尤为动人——小朋友们被要求不使用手指写下一段话,有的用手掌握住笔,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打湿了纸面,却仍咬着嘴唇一笔一划地写,目光里的坚定盖过了疲惫。这亲手书写的艰难,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残障群体在表达与创造时,要跨越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阻碍。此外,“盲人出行”时,他们蒙眼在五米障碍路线中凭同伴提示摸索,初尝视障者的出行不易;“盲人购物”靠触觉嗅觉辨认物品,才知寻常物件在黑暗中会变得如此陌生;“听声入篓”时蒙眼投沙包,一次次错过目标的茫然,也让他们体会到盲人靠听觉辨向的艰难。

图为小朋友在不使用手指的情况下写字 吴继涵 摄
“我感觉很愧疚。因为这些困难正在被我们体验,甚至感觉当作是个游戏。这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他们的不易,我非常敬佩他们。”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小徐(化名)在活动后,感慨万分。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纷纷在便签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闭着眼睛走路会撞墙”,“不用双手拿东西好难”,“他们肯定很不容易吧”,“我真的很敬佩他们!”这些质朴的文字,传递出他们在体验中得到的真切感悟。相比单纯的同情,更多的是理解、敬佩与尊重。
迪庄村书记周竞表示,换位心挑战不仅是一次寓教于乐的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责任教育课。通过模拟与体验,孩子们学会了关怀与理解,也更加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而这些在体验中沉淀的认知与感悟,也让活动在促进乡村儿童心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上更显实效。

图为实践团与支教团成员及小朋友合影 王崎宇 摄
“换位心挑战”活动以体验为桥梁,让小朋友们跨越身体与心灵的隔阂,在换位思考中学会理解与尊重。未来,禹光同行实践团将继续走进更多乡村校园及社区村委,帮助青少年在感知中成长,在体验中践行关爱与责任,共同营造一个包容、理解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