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脉相融访古寨傣艺,实践躬行传非遗薪火
盛夏八月,广东海洋大学2025年暑期“民族团结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七傣交融”团队跨越山河,奔赴云南西双版纳,开展以“七脉相融访古寨傣艺,实践躬行传非遗薪火”为主题的文化实践活动。这支由傣族、汉族、回族、仫佬族、布依族、彝族和壮族七个民族同学组成的队伍,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走进雨林深处的曼贺纳古寨,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图1 团队成员 在曼贺纳古寨门前合影。杨雨彤 供图
实践第一天团队走进曼贺纳古寨——傣王居住地遗址,是中国西南边境保存最完好的少数民族文化村落之一,“曼贺纳”意为“田地上的村寨”,这是一座保留着原生态的村落格局与文化肌理的传统傣寨。尽管如今寨中可见游客往来、亦有商铺点缀其间,却并未失其传统本色。商业化在这里以一种温和而克制的方式展开,干栏式竹楼依旧错落隐于绿树之间,三角梅静静怒放,傣家老人坐在屋檐下细心编制手工艺品,曾经傣王居住的历史,更为这片土地蒙上一层肃穆而尊贵的色彩。
实践队深入村寨,亲手体验多项非遗技艺。在傣陶作坊,陶轮飞转,泥土在指尖逐渐成型,每一道弧线都是与千年手工艺的对话;古法造纸环节,捶打树皮、捞纸成型的全过程,让大家体会到纸张背后所承载的耐心与自然之美;金水漏印以金绘红、熠熠生辉,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傣族宗教美学与民族情感的深刻表达;而植物拓染则借助树叶的天然形态与色素,将自然“印”于布帛之上,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图2 团队成员制作傣陶。杨雨彤 供图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技艺体验之外,队员们与村民深入交流,感受到他们深植于心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尽管外部商业浪潮不断侵袭,村民仍在寻找一条既能守护文化本真、又能对接现代生活的传承之路。同时队员们还专门采访了非遗体验项目的发起人。从他质朴的讲述中,大家了解到,尽管他怀抱着将傣族非遗传播出去的纯粹初心,但在现实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传播效果有限,传承之路更需要创新与突破。这段对话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非遗的活化传承单靠个体热情远远不够,它需要更多元的表达、更广泛的参与和更符合当代语境的转化。无论是年长的非遗传承人,还是村中的年轻人,都对艺术与非遗的创新融合表现出共同的期待——他们渴望被看见,更渴望文化以新的语言被讲述。

图3 团队成员与村民谈话。杨雨彤 供图
作为多民族组成的实践团队,不同文化背景的队员在傣寨中获得了第一手的文化体验,同时也建立起跨越民族的理解与共情。这种直面式的交流,打破了以往对异文化的想象与隔阂,也在差异与共鸣中激发出更多关于文化传承、创新与共生的思考。

图4 团队与傣族非遗项目发起人合影。杨雨彤 供图
首日实践虽暂告一段落,但“七傣交融”的旅程才刚刚启程。队员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与笔记,更是一份文化的重量与使命的觉醒。正是在这样的差异与共鸣中,来自七个民族的同学跨越文化背景,共同体验、倾听与思考。他们既在傣族文化的深沉积淀中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力,也在非遗传承的现实困境中体会到共同体建设的必要与迫切。实践之旅让他们明白,每一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对整个中华文化基因库的贡献,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如今这群年轻人正站在回望传统与眺望未来的交汇处,他们愿以此次实践为起点,躬身力行,让澜沧江畔的古老薪火,终成燎原之势。
(通讯员 吴洛诗 罗家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