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养老中心周边盲道调查:整体状况良好,细节问题仍需关注
老城区养老中心周边盲道实地调查:主体完好之余 细节短板待补足
7月23日,聚焦老城区养老中心周边盲道设施的实践调查正式启动。该区域作为老年群体集中活动的核心地带,周边分布着多家经营多年的早餐店,以及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居民小区,因老龄化程度较高、年轻人外流较多,日常人流量相对平缓,整体环境呈现出安静闲适的老城区特质。
盲道主体框架完整 细微磨损藏隐忧
调查范围覆盖养老中心周边500米半径区域,重点对一段长42米的盲道展开细致勘察。这段盲道沿马路两侧人行道铺设,连接着养老中心正门与周边居民区、公交站点,是老年视障人士日常出行的重要路径。经现场测量与持续观察,该盲道主体结构保持完整,未发现被机动车、非机动车或大型杂物长期占用的情况,路面也无明显断裂、塌陷等严重破损,整体通行条件良好。
然而,在近距离检查中,仍能发现不容忽视的细节问题:部分路段的盲道凸点因常年踩踏出现轻微磨平现象,原本用于引导方向的凹凸纹路变得模糊,其中靠近早餐店的3处路段尤为明显,凸点高度较标准值降低约1-2毫米,可能影响视障人士通过触觉判断行进方向;另有2处衔接处存在毫米级的高低差,虽肉眼不易察觉,但对依赖盲杖的使用者而言,可能造成行走颠簸。
局部占用成“拦路虎” 通行连续性受影响
沿盲道继续向周边延伸调查时,多处局部占用现象逐渐显现,打破了盲道的通行连续性。早餐店集中的路段问题最为突出:清晨6时至9时,5家早餐店将折叠桌、煤炉、食材筐等物品直接摆放在盲道上,其中一家经营油条、豆浆的摊位甚至占用了近2米宽的盲道区域,迫使行人不得不绕道而行;在与居民小区交界的路段,3处井盖恰好设置在盲道中央,虽井盖与路面齐平,但光滑的金属表面与盲道的凹凸质感形成强烈反差,易对使用者造成判断干扰。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养老中心东侧的小区出入口及临近的红绿灯路口,设施建设与盲道的衔接存在明显疏漏:小区大门的挡车杆底部延伸至盲道边缘,距离盲道仅15厘米;红绿灯处的行人等待区护栏,有2处立柱直接“嵌入”盲道线路,导致盲道在此处被迫中断,形成约3米长的“盲区”,视障人士需在无引导的情况下绕过护栏才能继续前行。
养老中心负责人表示,周边居住着不少高龄视障老人,盲道是他们独立出行的“生命线”。此次调查显示,尽管区域内盲道主体状况稳定,但细节处的磨损和局部占用问题,已对特殊群体的出行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相关部门若能针对性开展修复与整改,将进一步提升老城区适老化设施的完善度,让“无障碍”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