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城市盲道“探路”:现状困境与破局之光

    2025-08-27    阅读:
    来源:“青探无碍,道暖同行”团队
城市盲道“探路”:现状困境与破局之光
2025年7月22日至8月10日,一支实践团队穿梭于云南文山市的街头巷尾,以县人民医院、七都广场、书院街等区域为样本,搭配多城市盲道抽样调查,辅以视障群体问卷(有效回收12份 ),深入剖析城市盲道现状,探寻视障群体出行“畅行密码” 。
一、盲道之“困”:出行满是“绊脚石”
(一)占道:日常“侵占”成常态
在文山市县人民医院附近,清晨7点,送诊高峰未至,盲道已被电动车“攻占”——十余辆电动车横七竖八停放,有的直接骑压盲道砖,把指引视障者的“生命线”挤成“羊肠小道” 。七都广场商圈,午间人流涌动,自行车、三轮车见缝插针,车筐、踏板突兀伸出,像潜伏的“陷阱” 。
书院街农贸市场,烟火气里藏着隐忧:菜贩的三轮车载着堆成小山的果蔬,后轮碾着盲道;商铺为招揽生意,把纸箱、塑料筐往盲道上堆,窄道仅容单人侧身,视障人士若独行至此,极易被绊倒 。视障居民李阿姨无奈说:“本想靠盲道安心买菜,结果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撞到东西。”
多城市抽样调查中,占道乱象跨地域蔓延:部分路段机动车“越界”,小型货车借盲道卸货,司机觉得“停这儿装卸快,没人管”;私家车图省事,临时停在盲道,让后续通行“断档” 。更有施工区域,未设防护与导改,盲道被建材、土堆“吞噬”,成了“断头盲道”,视障者走到此处,如同遭遇“无路可走”的绝境 。
(二)设计:细节“漏洞”藏风险
文山市部分老旧街区,盲道规划与现实需求“错位” 。县中医院旁小巷,盲道紧贴围墙,宽度不足0.6米(标准盲道宽度一般≥0.3米,行进盲道可连续设置 ),视障者稍不注意,盲杖就会碰到墙面,方向易偏差 。
还有的路段,盲道砖铺设“任性”:书院街某段,盲道砖颜色与路面差异小,在强光或夜晚,视障者难通过残余视力辅助识别;砖面凹凸点磨损严重,部分区域几乎磨平,盲杖触上去“反馈失灵” 。多城市调研发现,交叉路口处,盲道与斑马线衔接不规范,有的未设提示盲道,视障者难判断“何时踏入马路”;还有盲道突然“拐弯”“中断”,没与周边建筑、公共设施的无障碍通道连通,让视障者“走得迷茫” 。
二、困境之源:意识、管理与规划的“三重缺失”
(一)社会意识淡薄:“便利”凌驾“权益”
走访中,占道者大多缺乏对盲道功能的认知。电动车车主坦言:“就临时停一会儿,没想到会影响视障人士”;商铺经营者觉得“把东西放盲道,能多吸引顾客,没觉得有大问题” 。这种“便利优先”思维,让盲道成了可随意挤占的“公共空间” 。
视障群体问卷显示,超8成受访者遇盲道障碍时,难获路人主动协助。多数市民对盲道知识一知半解,甚至有人认为“城市里视障者少,盲道作用不大”,社会对无障碍设施、视障出行需求的关注度,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
(二)管理协同不足:“多头管”变“没人管”
盲道治理涉及交警、城管、市政等多部门,却常陷入“权责模糊”困境 。文山市政部门工作人员透露:“交警管机动车占道,城管管非机动车和商铺堆放,市政管设施维护,可实际操作中,占道行为瞬时性强,等部门响应,占道者早离开;整改后,反弹又快,陷入‘治理 - 反弹 - 再治理’的循环,效率大打折扣 。”
多城市调研也发现,部门间信息互通不畅,巡查频次、治理标准难统一,遇到复杂占道(如机动车 + 非机动车 + 杂物混合占道 ),易出现“相互推诿”,让乱象长期留存 。
 
(三)规划前瞻欠缺:“短视”埋下“隐患”
部分城市在最初规划时,未充分考虑城市发展与视障群体需求的适配性 。文山市早年建设的老街区,道路狭窄,盲道规划空间本就有限;随着机动车、非机动车数量激增,原有盲道被挤压,却难重新改造拓宽 。
还有的规划,未结合未来人口流动、公共设施布局,像新开发的商业区,盲道没与周边医院、学校、公园的无障碍系统连通,视障者从公共交通站点到目的地,仍要“摸黑探路”,规划的“短视”,让盲道从建设之初,就埋下“不好用”“不能用”的隐患 。
三、破局之思:从“障碍重重”到“畅行无忧”
(一)强化意识:让“守护盲道”成共识
推动“无障碍理念”进社区、进商铺、进学校 。在文山市,实践团队建议社区开展“盲道体验日”,让居民蒙眼走盲道,亲身感受障碍之苦;组织商铺经营者培训,讲清盲道法规与社会价值,引导主动“让道” 。
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盲道保护公益短视频、案例故事,普及视障群体出行困境,提升市民关注度。像视障者借助盲道独立出行的暖心瞬间、盲道障碍引发危险的真实案例,用“共情”唤起社会对盲道保护的重视,让“盲道是视障者的‘眼睛’”成为共识 。
(二)优化管理:“协同治理”提升效能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文山市可试点“交警 + 城管 + 市政”联合巡查队,错峰(如早高峰前、晚高峰后 )巡查重点区域(医院、商圈、农贸市场周边 ),发现占道、设施损坏等问题,当场处置、分工整改 。
开通“盲道障碍举报”线上通道(如小程序、公众号留言 ),鼓励市民随手拍、实时报,后台快速派单至对应部门,限时处理、反馈结果,形成“社会监督 - 部门响应 - 整改闭环” 。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对多次占道、恶意破坏盲道者,除罚款外,纳入“文明诚信档案”,提高违法成本 。
(三)科学规划:“全周期”保障“无障碍”
城市规划阶段,应邀请视障群体、无障碍设施专家参与。新城区建设,严格遵循《无障碍设计规范》,确保盲道宽度、铺设标准、衔接合理性;老旧城区改造,优先梳理盲道“脉络”,对狭窄、破损、衔接不畅的盲道,重新规划、翻修 。
还要推动“盲道 + 智慧城市”融合,试点在重点区域盲道旁,设置带定位、语音提示的智能设备,视障者通过蓝牙连接,可实时获取“前方是否有障碍”“距离路口还有多远”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预判人流、车流量大的区域,提前优化盲道布局,让规划更贴合实际需求 。
城市盲道,是视障群体触摸世界的“通道”,更是丈量城市文明的“标尺” 。从云南文山到多座城市,盲道的困境与破局探索,折射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任重道远 。唯有以“意识觉醒”为基,“协同管理”为梁,“科学规划”为顶,才能让盲道真正成为视障者的“安全线”“放心路”,让城市的每一步发展,都饱含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与温度,让“畅行无忧”不再是视障者的奢望,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 。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