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基层减负见闻:南审学子眼中的“留痕”之变

    2025-09-01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夏日的南京,气温居高不下。比气温更炽热的,是一群大学生观察与记录基层治理变革的热情。今年暑期,一支由七名青年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穿梭于南京市鼓楼区的多个社区与功能区之间。他们的关注点,聚焦于一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基层工作的“留痕”负担。
  
  团队成员们此行并非走马观花。在数周时间里,他们的足迹遍布八里社区、唱经楼社区以及江东商贸区管委会等地。通过近距离的观察、访谈和体验,他们试图客观记录“留痕”工作在基层的真实样貌,既看到进步与成效,也留意到那些仍需改善的细微之处。
 
成员在北门桥社区留影 
  “指尖”替代“纸尖”,效率提升可见
  

  在江东商贸区管委会,一种明显的变化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过去堆积如山的纸质台账已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数字化办公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一位工作人员向学生们演示了如何通过手机APP快速上报并处理一项市容环境问题。从发现、拍照上传到分配处理、反馈结果,整个过程清晰留痕,耗时不过数小时。
  
  “以前遇到类似情况,需要填写多张表格,逐级送签,流程漫长,”该工作人员坦言,“现在不仅速度快了,所有电子记录自动生成、集中存储,查找起来也非常方便,省去了大量整理归档的时间。”这种“指尖上的办公”模式,在学生们走访的多个点位已成为常态。
 
成员在唱经楼留影 
  系统壁垒待打通,重复录入仍存
  

  进步显而易见,但挑战同样存在。在唱经楼社区服务中心,团队观察到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同时操作两个不同的电脑系统界面,将基本相同的数据信息分别录入。“这是区里要求的系统,那个是市里条口部署的平台,目前还没完全打通,”她解释道,语气中带着些许无奈,“内容差不多,但格式、字段要求不一样,就得重复操作一次。”
  
  这种因上级各部门信息系统未充分互联互通而导致的重复“留痕”现象,并非个例。它无形中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事务性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技术本身带来的便利性。学生们记录下这一现象,认为这或许是下一步减负工作需要着力破解的痛点。
 
成员在江东商贸区留影
  “痕迹”为管理,更应为服务
  

  走访中,团队成员们也引发了对“留痕”本质的思考。在北门桥社区,一位年轻的社区干部的话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留痕本身不是目的,它最初是为了确保工作落实、责任清晰。但现在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痕迹’更好地服务于居民,而不是成为管理的‘枷锁’。”
  
  他们看到,该社区正在尝试将部分工作的记录方式化繁为简,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效率和居民满意度反馈。例如,在组织社区活动时,不再过分追求文书材料的完美,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活动策划和居民参与体验上,事后仅记录关键信息和现场图片以备查。这种趋于务实的做法,受到了工作人员的欢迎。
  
实践团队出征合影
  “减法”之中有智慧,基层需要更多赋能
  
  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为基层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远非简单地减少文件、会议所能涵盖,更深层次的是工作理念、考核方式与技术支持的综合变革。
  
  他们注意到,一些地方正在探索优化考核评价体系,降低过程性“留痕”在考评中的权重,更加侧重实绩和群众评价。同时,也看到了上级部门开始更为主动地下沉资源、加强培训,帮助基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并高效运用各种数字化工具,从“要求减负”向“赋能减负”转变。
  
  暑期社会实践结束,这群年轻人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调查报告。他们带走的,是对中国基层治理复杂性与生动性的初步认知,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如何协同促进干部担当作为的细微观察。他们所记录的,虽是“留痕”这一具体事项的点滴变化,折射的却是更大范围内持续深化治理变革、为基层松绑赋能的不懈努力。这些变化悄然而具体,真实地发生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和日常的瞬间之中。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