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黄河安澜,青年有责

    2025-09-03    阅读:
    来源:陈姝含
        奔赴开封,沿黄河而行,我们展开了一场以"黄河生态文化发展寻迹与护河运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作为团队一员,我怀揣着对母亲河的敬畏与求知的热忱,在数日的行程中,感受着这条大河跳动的脉搏。这段经历远超一次简单的行程,它是一次思想的远征、一次情感的淬炼,更是一次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江河战略"的深刻体悟,现将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总结如下:
一、 生态现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认知挑战
        站在开封黄河岸边,眼前是平静宽阔的河面,但堤岸上清晰的水位标记无声诉说着这条河流不平凡的过往。开封段的"悬河"特性在这里得到直观体现 - 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悬河"的奇特景观。这种特殊地理形态的形成,是千百年来黄河泥沙淤积与人类治河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构成了当代生态治理的最大挑战。
        沿岸村庄的布局与建筑风格,无不体现着人与黄河共存的智慧。高出地面数米的房基、沿河分布的防护林带、错落有致的排水系统,都是当地居民与黄河长期共处中积累的生存智慧。这些细节让我深刻体会到,黄河生态治理不仅需要工程技术,更需要尊重和汲取民间积累的本地知识。在与当地长者的交流中,他们讲述的不仅是黄河的水文变化,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与自然相处的哲学 - 既要利用黄河的滋养,又要敬畏黄河的力量。

二、 文化根脉:在历史纵深与当代传承中感悟精神力量
        黄河博物馆的参观让我得以系统了解这条大河的文化底蕴。展馆中,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夏商周三代文明沿黄河流域的分布;从秦汉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到唐宋以来逐渐完善的堤防体系;从明清时期的河工制度,到近代黄河治理的科技创新 - 一部中华民族与黄河共生的文明史在眼前徐徐展开。
        特别令人深思的是"镇河铁犀"的文化象征意义。这尊明代铸造的铁牛,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承载着古人"以镇水患"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与黄河水患抗争的历史记忆。这种文化符号背后,是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思考。在黄河治理史上,既有大禹"疏而不堵"的智慧,也有潘季驯"束水攻沙"的创新,这些治水理念无不体现着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当代黄河治理中,这种文化基因得以延续。从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调水调沙,到下游滩区的生态修复,都体现着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的治理智慧。黄河文化中的"和合"理念 - 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共生 - 正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最宝贵的历史资源。这让我深刻领悟到,保护黄河生态,不仅是一场环境治理运动,更是延续中华文明血脉、赓续民族精神的文化行动。

三、 责任担当:在时代召唤中明确青年使命
        此次实践让我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有了更深理解。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当成为黄河保护的重要力量。首先是要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通过各种形式向身边人讲述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其次要做绿色生活方式的自觉践行者,从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低碳出行等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最重要的是要做科技创新的未来探索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来为黄河治理提供新的技术方案和智力支持。
        这次实践让我认识到,保护母亲河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黄河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我们青年一代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应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四、 总结与展望:将实践感悟转化为前行动力
        开封之行虽短暂,但其带来的思想冲击与心灵震撼必将长久留存。它使我跳出了象牙塔的局限,真正触摸到了国家生态战略的脉搏,理解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伟大号召的深刻内涵与艰巨挑战。这次实践教我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以历史的眼光品味文化传承的厚重感,以责任的眼光审视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黄河的保护和治理永远在路上,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奉献。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将把这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持续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期待将来能为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黄河必将成为一条永远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