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镂月裁云刻纸艺术研究

    2025-09-03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 调研进度
    已完成的工作:推进实践阶段,知识拓展阶段,开展访谈、技艺体验等实践 。
  • 当天调研内容
调研主题:深耕刻纸文化实践,从技艺传承到创新拓展,多维探索文化价

当天调研成果概括:近期实践聚焦刻纸文化传承实践与拓展,成果丰富。
实践阶段,针对刻纸技艺传承者,定制个性化访谈,围绕 “初心故事”“创
新探索” 等维度,与 3 位老艺人深度交流,同步影像记录并整理素材,
为后续 “传承人口述史” 制作储备内容;拜访传承人杨兆群,观摩作品、
体验基础技艺,成员熟悉工具与纸张特性,初窥刻纸创作门径。知识拓展
阶段,通过纪录片拍摄、分组实践,成员深入参与刻纸流程,从脚本打磨
到素材采集,再到技艺学习与创作,既掌握刻纸基础技法,走进东方盐湖
城纸花阵,刻纸博物馆,亲身见证刻纸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以“生肖”为
主题进行作品创作,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系列实践,让团队对刻纸技艺
传承、创新实践有深刻认知,积累的创作素材与实践经验,为讲好刻纸文
化故事、助力传承创新筑牢根基。
 
 
 
 
 
 
 
 
 
 
  • 第二天调研计划
调研时间:8.22
调研地点:在家视频办公
计划完成的工作:结束总结
南京审计大学学子探秘非遗刻纸艺术:在刀锋与纸韵间触摸文化根脉  
一把刻刀,一方红纸,千缕纹样。7月28日,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镂月裁云"实践小分队走进常州市东方盐湖城纸花阵刻纸博物馆,在国家级非遗金坛刻纸的传承现场,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队员们以"非遗活化"为研究切口,通过民间调查、技艺实操和数字化记录,探索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路径。  
刻纸博物馆里的文化解码  
在馆内珍藏的明代《百鸟朝凤》巨型刻纸前,团队成员们驻足良久。这幅由12张宣纸拼接而成、需多人协作完成的艺术品,让00后大学生们直观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分量。"每一处镂空线条的弧度都暗含力学原理,古人用最朴素的工具实现了现代激光雕刻都难以复制的精度。"队员们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观察心得。  
实践队特别关注了刻纸技艺的地域特色。金坛刻纸传承人向队员们演示了"阴刻"与"阳刻"的技法分野:"北方剪纸粗犷如写意,我们江南刻纸细腻似工笔。"这种地域文化比较的视角,成为团队后续撰写《长三角非遗刻纸技艺谱系研究》的重要素材。  
刀尖上的非遗传承实验  
在体验环节,队员们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挑战。薄如蝉翼的宣纸在刻刀下极易破裂,队员们发现:"课本上的对称构图理论,在实际操作中要兼顾纸张纤维走向。"团队创新性地采用3D建模软件还原经典纹样,通过参数化设计降低新手操作难度,这一尝试获得馆方技术人员的肯定。  
更深刻的触动来自与民间艺人的交流。82岁的刻纸艺人坚持不用画稿直接下刀,她告诉大学生:"图案都在心里,这套功夫我练了六十年。"这句话促使团队调整调研方向,将"技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转化"列为重点研究课题。  
非遗活化的青年视角  
实践队将现代设计理念注入传统技艺,创作出融合审计元素的文化衍生品。以校徽为原型设计的刻纸灯饰,尝试用光影重构非遗的视觉表达。博物馆教育主管评价:"年轻人把刻纸从展柜里‘请’到了生活场景,这种转化正是非遗最需要的。"   
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石板上投下细密的剪纸纹样。队员们收拾工具时发现,不知不觉间,每个人的指腹都留下了细小的刻痕——这些深浅不一的印记,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烙下的最美印记。在刻纸艺术的方寸天地里,这群审计学子正用专业智慧解构文化密码,以青年创新延续千年文脉。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