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踏浪寻红迹,舰魂映琴岛—红色琴岛队青岛海军博物馆社会实践纪实

    2025-09-03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为响应“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号召,在初夏的海风里,我们“红色琴岛队”——何同学、兰同学与我(方同学),怀揣着对海军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走进了青岛海军博物馆。这座矗立在黄海之滨的场馆,以舰船、武器、文献为笔,书写着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阔史诗。我们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便在这“舰与史的对话”中,开启了一场触摸初心、感悟使命的红色之旅。
 
初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室外展区那几艘退役的功勋舰船——“济南舰”“鹰潭舰”“长城号”潜艇静静停泊在港湾,舰体上的锈迹是岁月的勋章,斑驳的漆色里藏着曾经的风浪。我们三人沿着登舰通道踏上“济南舰”,甲板上的主炮依旧保持着昂扬的姿态,何同学俯身触摸炮管上的纹路,轻声感叹:“这不是冰冷的钢铁,是曾守护祖国海疆的‘利剑’啊。”驾驶室里,老式的罗盘、通讯设备整齐排列,兰同学拿起展柜里的历史照片对照,发现照片中水兵操作设备的场景与实物几乎重合,“原来课本里‘海军初创时期的艰难’,在这里有了最直观的答案。”
 
室内展区则像一部立体的“海军发展史”。从鸦片战争时期列强的坚船利炮,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官兵用木船打军舰的英勇事迹;从第一艘自主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到如今航母编队远航的壮阔影像,每一件展品都牵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在“万山海战”展区,我们驻足于一组泛黄的电报手稿前——那是当年指挥员发出的作战指令,字迹虽模糊,却能让人感受到硝烟弥漫中的坚定。我拿出笔记本记录,何同学则用手机拍下展品说明,兰同学主动向讲解员请教:“当时海军装备落后,官兵们是如何凭借勇气弥补差距的?”讲解员笑着回应:“靠的是‘人在舰在,舰亡人亡’的信念,靠的是把每一艘小船都当成‘移动的国土’来守护的决心。”这段对话,让我们对“精神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观展学习,我们还主动承担了部分志愿工作,用行动为红色文化传播添一份力。在儿童互动区,何同学发挥工科优势,用简单的积木为小朋友搭建“迷你军舰”,一边搭一边讲“军舰如何保护我们的大海”;兰同学则协助讲解员整理宣传手册,将散落的资料按历史时期分类,遇到游客询问路线,她总能清晰指引;我负责记录实践过程,用镜头捕捉其他游客的观展瞬间——有白发老人在“甲午战争”展区驻足良久,眼含热泪;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认读舰船名称,轻声讲述“强军梦”的故事。这些画面让我们明白,红色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无数人用真心与行动共同搭建的桥梁。
 
实践接近尾声时,我们三人坐在博物馆的观景台,望着远处的黄海海面,聊起各自的感悟。何同学说:“以前总觉得‘国防’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每一个领域的进步,都是在为强军铺路——我学的机械专业,未来或许也能为装备研发出一份力。”兰同学则计划把这次实践的故事讲给班级同学听,“红色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应该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而我最难忘的,是在“海军英模墙”前看到的一句话:“把青春献给海疆,把忠诚刻进深蓝。”这句话,让我们读懂了“舰魂”的含义——那是对祖国的忠诚,对和平的守护,更是一代代中国人“向海而兴”的梦想。
 
两天的社会实践虽短,却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青岛的海风会吹散旅程的疲惫,但博物馆里的舰魂、历史中的初心,将永远留在“红色琴岛队”的记忆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或许无法像海军官兵那样镇守海疆,但我们可以带着这份感悟,在各自的领域里脚踏实地、奋勇向前——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份平凡的努力,都是在为“强军梦”“中国梦”添砖加瓦。踏浪寻红迹的旅程结束了,但传承红色基因、书写青春华章的路,才刚刚开始。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