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红色记忆——红色琴岛队探访青岛胶济铁路博物馆
海风裹挟着钢轨的气息,时间仿佛沿着铁轨缓缓倒退。我们“红色琴岛队”——何同学、兰同学与我(方同学),走进了青岛胶济铁路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以“铁路”为主题的红色社会实践。这里不仅记录着胶济铁路百年的兴衰变迁,也镌刻着青岛乃至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博物馆坐落在胶济铁路青岛站旧址旁,红砖外墙与拱形门窗散发着浓郁的德式建筑风情。踏入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条按比例复原的铁轨,两旁陈列着不同年代的信号灯、道岔、钢轨和老式机车模型。何同学俯下身,仔细观察一段标有“1904”字样的钢轨,“这可是见证了胶济铁路通车的‘老前辈’啊!”他的语气中带着敬意。
沿着展厅的时间线,我们从19世纪末胶济铁路的筹建讲起。那时,青岛刚被德国租借,铁路成为列强掠夺山东资源的重要工具。展柜中泛黄的合同文本、德文设计图纸,以及施工老照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兰同学在一幅铁路劳工的照片前驻足良久,“这些背井离乡的工人,用血汗铺就了这条铁路,却没能享受到它带来的便利。”她的话让我们陷入沉思。
进入民国时期展区,我们看到了胶济铁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连接胶东、鲁中与济南的交通命脉,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展柜中陈列的铁路工人支援前线的工具、运送物资的照片,以及秘密传递情报的铁路员工事迹,都让我们对“铁路人”的爱国精神肃然起敬。我在笔记本上写下:“铁路不仅是经济动脉,更是民族抗争的生命线。”
新中国成立后,胶济铁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展厅中,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如今的高速列车,一列列模型展示着中国铁路技术的飞跃。何同学指着一列“和谐号”模型说:“从时速几十公里到三百五十公里,这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在互动体验区,兰同学戴上VR眼镜,体验了一把“驾驶”高速列车的感觉,“原来司机要在几秒钟内做出判断,真不容易!”
除了参观,我们还参与了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工作。何同学负责向游客介绍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汽缸”“连杆”等专业术语;兰同学在儿童互动区,教小朋友拼装简易铁路模型;我则协助工作人员整理老照片档案,将一些模糊的历史照片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些工作虽然简单,却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铁路文化的魅力。
实践的最后,我们三人坐在博物馆的小广场上,望着不远处仍在运行的胶济铁路正线,一列动车呼啸而过。何同学感叹道:“从蒸汽机车到高速动车,从列强掠夺到自主创新,胶济铁路的百年变迁,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兰同学则表示,这次实践让她对铁路人的精神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铁路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国家的动脉。”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的余晖洒在铁轨上,泛着金色的光芒。这次探访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胶济铁路的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和民族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铭记历史,传承铁路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铁轨延伸向远方,正如我们的青春之路。这次胶济铁路博物馆的社会实践,将成为“红色琴岛队”记忆中一段闪亮的旅程,激励我们在人生的轨道上,坚定前行,奔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如果你需要,我还可以帮你把这篇报告调整成更适合提交的正式格式,包括封面、目录和实践心得等部分,这样会更完整。你要我帮你做吗?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