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寻砚台非遗,承千年匠心:“匠魂寻新”实践队临沂探访记

    2025-09-04    阅读: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匠魂寻新实践队
7月6日至9日,“匠魂寻新”实践队聚焦砚台非遗文化,奔赴临沂及周边地区,开启深度探访之旅。队员们走进社区、古城与名人故居,在与匠人、居民的交流互动中,探寻砚台非遗的独特魅力,触摸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也见证了这门千年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挑战。

探访期间,实践队专程来到王羲之故居,在墨香氤氲中感受砚台与书法文化的交融共生。故居内陈列着多件与王羲之相关的古砚复刻品及历代名家砚台藏品,有的刻着清雅诗句,有的嵌着温润玉石。队员们近距离观赏这些珍品,透过砚台上的纹路与痕迹,深刻体会到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与书法文化千年来的深厚联结。

此前,实践队还深入琅琊古城,在青砖黛瓦间开启非遗文化沉浸式探寻。古城内的非遗手作一条街,各式砚台制品琳琅满目——既有古朴厚重的传统样式,也有融入现代审美的创新设计,每一块砚台都无声诉说着千年制砚技艺的传承与演变。

在这里,队员们采访到徐公砚非遗传承人张玉杰。今年58岁的他,从事砚台制作已40年,家族制砚技艺更是传承了五代。满是老茧的双手拿起一块刚打磨好的紫金石砚,张玉杰向队员们讲解:“这些砚台看着简单,实则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功夫。选石要挑质地细腻的‘石肉’,雕刻得顺着石纹走才不易开裂。”他指着一方“荷叶砚”介绍,砚面仿荷叶脉络、砚池做成露珠状,兼顾实用与观赏性,仅打磨就用了整整三天。

作为传承人,张玉杰始终心系技艺延续。他每年都会在古城非遗文化节开设砚台制作体验课,教孩子们简单的雕刻技巧。“老辈人常说,手艺不能断在咱手里。”他笑着说,眼中满是期待,“我带着孩子做砚台,就是想让他们感受这门手艺的魅力,说不定里面就有愿意传承下去的。”

实践队抵达临沂的首日,便走进当地文化市场及居民社区开展社会调研采访。在一家飘着松烟香的墨坊里,有多年制墨经验的师傅,向队员们揭开了琅琊古墨与砚台的渊源:“好墨配好砚,就像好茶配好壶。琅琊古墨的细腻温润,只有在本地砚台的研磨下才能尽显神韵。”

然而,调研中队员们也发现砚墨文化的现实境遇。随着现代书写工具普及,古墨与砚台的日常使用场景逐渐减少,仅在收藏、艺术创作领域尚有一席之地,普通民众对其文化内涵的认知也日渐模糊。“现在谁还天天磨墨啊?我儿子写作业都用水笔。”一位市民的话,道出了砚墨文化远离大众生活的现状。

探访中,队员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砚台非遗传承面临的挑战。墨坊师傅坦言,制墨工序繁杂辛苦,年轻人大多难以坚持,学不了多久就会放弃;张玉杰也提到,机械化生产的砚台价格低廉,对传统手工砚台造成不小冲击,“手工制作耗时费力,价格自然高些,很多人图便宜就选了机器做的,咱这手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不过,希望也在悄然生长。队员们发现,古城里常有研学团前来,孩子们围着张玉杰看他制砚时,眼中满是好奇与向往,这让大家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未来可能。

离开临沂时,队员们的背包里都多了些与砚墨相关的物件。“这些老手艺不是没用了,是知道的人太少了。”队员们纷纷表示,后续将整理好此次探访的视频素材,让更多人了解砚台非遗文化,用实际行动为传承这份千年匠心贡献力量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