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学子“薪火踏迹,红色寻根行”,以青春之力赓续红色血脉
暑期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薪火踏迹”实践队与油小志实践团队携手启动“薪火踏迹,红色寻根行”活动。队员们先后走进乡村小学、红色战役旧址与烈士陵园,通过“讲红色故事、探革命遗迹、缅先烈英魂”的多元实践,在传递红色知识的同时接受精神洗礼,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与少年心中双向传承。

8 月10日,“薪火踏迹”实践队首站来到太古庄小学。在与校长的深入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这所拥有数十年历史的乡村小学,两百余名学生中多数是留守儿童。学校虽始终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思想道德建设核心,但受限于专业师资匮乏、红色资料短缺,教育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当校长提及“抗美援朝老党员曾进校园讲战斗故事,孩子们听得入迷”,却因老人年事已高难以常来时,队员们更坚定了“为乡村红色教育补位”的决心。随后,实践队为三至五年级学生打造了一堂“沉浸式”红色文化课。考虑到儿童认知特点,队员们以趣味红色动画开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小英雄雨来“斗智斗勇护交通员”的事迹,还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革命场景。课程尾声,印有革命先辈名言的红色书签送到每位孩子手中——这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成为播撒在童心间的“红色种子”,让革命精神以更鲜活的方式扎根成长。

- 旧址忆峥嵘:在历史现场感悟青春担当
8月20日,油小志实践团队奔赴昆仑关战役旧址,在这片承载着桂南会战热血记忆的土地上,回溯先辈抗争历程。陈列馆内,战士们用过的简陋武器、带着弹痕的军装、还原战役的沙盘,将“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御外敌”的历史场景具象化;“共产党在广西抗战中的作用”展区,更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正是党的引领与动员,让广西民众的救亡热情汇聚成抗击侵略的磅礴力量。
“广西学生军”的故事尤其触动人心。这群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在1936年投身救亡运动,在昆仑关战役中以“投笔从戎”的担当宣传动员、协同作战。望着“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的图片,队员们深切感悟:先辈的青春,是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的勇气;而今青年的担当,更应是接过这份精神接力棒,以奋斗守护和平。

- 陵园缅先烈:从英烈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途中,队员们还分别走进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烈士陵园与咸阳烈士陵园,在肃穆氛围中缅怀先烈。在开阳县烈士陵园,“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熠熠生辉,队员们拾级而上,每一步都带着对先烈的敬畏;英烈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背后是“为民族解放抛头颅”的鲜活生命,队员们轻抚石刻,仿佛能触摸到先辈们坚定的信仰。
在咸阳烈士陵园,寂静的园区里,风穿松柏的声音与轻缓的脚步声交织。队员们驻足于标注着“牺牲时年仅22岁”“抗美援朝烈士”的墓碑前,一句“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大”的感慨,让“青春许国”的重量直击人心。展厅内,泛黄的入党申请书里满是赤诚,褪色的军功章刻着荣光——这些实物不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指引青年前行的“精神坐标”。
此次“薪火踏迹 红色寻根行”,既是一次“红色知识的传递之旅”,更是一场“青年精神的淬炼之旅”。它让乡村儿童感受到革命历史的温度,也让大学生队员们深刻明白:红色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以行动守护先烈换来的和平,以青春之力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参与活动的学子们表示,未来将继续做红色精神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带动更多人关注红色文化,让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