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普及编程教育,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2025年春季学期,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趣味编程进校园实践队”再次启程,本学期实践队的足迹更加广阔,在原有城里中学、山大实验中学、高区第一小学三所合作学校的基础上,新增古寨中学加入编程课堂,为中小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C语言和C++编程课程。本次活动自3月初启动,持续至6月底,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参与,取得了显著成效。
云端筑梦实践团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李晗同学于2020年创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帮助支持下,团队在2021年秋季学期与威海环翠国际中学共建实践基地。在此之后,团队先后在威海实验中学等学校开始以项目为导向的编程实践教学,为同学们构建趣味编程课堂,助力同学们学习编程,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不断提升同学们对编程、对科学的兴趣。
在以往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本次实践活动再创佳绩。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们累计编写教案、学案、教学案例等资料50余份,合计15万字,制作教学PPT800余张。累计授课时长达到200课时,覆盖四所学校的学生人数超过130人。
在高区第一小学和山大实验中学,实践队为学生们设计了以“趣味编程”为主题的C语言课程。通过编写小游戏和简单程序,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变量、循环、条件语句等编程基础知识。例如,孩子们通过编写“数字炸弹”游戏,不仅掌握了编程逻辑,还体验到了编程的乐趣。一名四年级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兴奋地表示:“一开始总搞不懂循环怎么停下来,老师用‘数数到某个数就刹车’打比方,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现在我能给游戏加难度等级,感觉自己像个真正的程序员!”
图为趣味编程进校园实践队在高区一小和山大实验中学授课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趣味编程进校园社会实践团队 供图
在城里中学和古寨中学,实践队为中学生开设了C++编程课程,内容涵盖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电话本管理系统”项目中,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了从设计到实现的完整流程,提升了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
图为趣味编程进校园实践队在城里中学授课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趣味编程进校园社会实践团队 供图
课程设计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融入了编程闯关、项目式学习等新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与乐趣。就像在C语言课程里,学生们动手开发“简易图书管理系统”,不仅掌握了列表、字典等编程知识,还提升了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践队成员在课后分享道:“这次实践让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在准备课程和实际教学时,我不仅梳理了自己的C语言知识体系,还学会了用更生动的案例讲解抽象概念。看到同学们积极投入编程实践,我内心满是成就感。”
编程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技能,通过“趣味编程进校园”活动,实践队将编程教育带到更多学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学习C语言和C++不仅有助于学生参加编程竞赛,还能为他们未来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奠定基础。
相信在所有实践队员的不断努力下,会有多的同学了解编程、热爱编程,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推广这一模式,结合专业和时代特色,走进更多学校,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更加前沿的工具使用方法及其底层逻辑,进而激发更多孩子的编程兴趣、探索科技的可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我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编程教育将惠及更多青少年,为他们的未来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