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我眼中的地科院:深耕厚植,点亮能源未来的“地质摇篮”

    2025-09-04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作为一名西南石油大学的学子,每当走过思学楼旁那条林荫道,望向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那栋沉稳而不失活力的建筑时,心中总会涌起一份特殊的敬意与亲切感。它不仅是校园里一个重要的学术地标,更像一位温厚而有力的守护者,默默见证着一代代地质学子从懵懂到成熟,从汲取知识到走向山河。

  还记得刚入学时,“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这个名字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宏大而深邃。它似乎关乎地球亿万年变迁的奥秘,关乎埋藏在地底深处的能量之源。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眼中的地科院形象逐渐清晰而丰满起来。

  学院的历史与学校同步,与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血脉相连。老师们课堂上讲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他们亲身踏勘山川、攻坚油田的故事。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深深植根于国家能源事业的传承,赋予了地科院一种独特的沉稳气质和家国情怀。

  学院不仅教授我们传统地质学的“罗盘和铁锤”,更引领我们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传感等前沿科技在能源勘探中的应用。这种“传统与现代交织,基础与前沿共舞”的氛围,让我深切感受到地质学科并非远离时代的“冷门”,而是驱动未来能源变革的关键力量。

  在我眼中,地科院的老师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既有地质工作者的朴实与坚韧,又有学者的严谨与求索精神。教授们可以站在讲台上深入浅出地解析一个复杂的构造模型,也可以带着我们在野外,手把手教我们辨认岩性、测量产状,不顾日晒风吹。他们不仅是传道授业的恩师,更是我们职业道路上的引路人,时常与我们分享行业动态、人生经验,那种殷切的期望和无私的关怀,让人如沐春风。

  而地科院的课堂,绝不仅仅在教室。我眼中的地科院,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第二课堂”——那就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北川龙门山构造带的震撼,到峨眉山玄武岩的壮丽,一次次野外实习让我们将书本上的线条和符号变成了眼前真切的褶皱、断层和地层。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罗盘定位人生,这种“知行合一”的淬炼,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敬畏自然的精神。

  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我眼中的地科院,更显其时代担当。它早已不仅仅专注于常规油气,而是将视野拓展至页岩气、可燃冰、地热能等非常规及清洁能源领域,积极回应着国家对战略新兴资源的迫切需求。学院营造的浓厚创新氛围,鼓励着我们学生去思考如何用科技让能源勘探开发更绿色、更智能。

  作为一名亲历者,我眼中的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是一个能让人沉下心来学习真本领的地方,是一个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的平台。它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更是一份“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使命感。

  这里,是梦想接触大地的地方,是青春奔赴山海的起点。我深信,从这片“地质摇篮”里走出去的每一个我们,都将带着地科院赋予的独特印记,在为国家探寻地下宝藏、守护能源安全的征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生动注脚。

  作者:戚俊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