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拙政园旅游调研”实践团队赴苏州拙政园开展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对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展开深入考察,围绕文化展示、环境维护、卫生状况和游览体验等多个维度,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行交流,共同探索传统园林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核心吸引力与发展路径。
一步一画醉游人,山水间显灵韵——拙政园风光引赞叹“这简直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美国游客汉斯在拙政园漫步时感叹。他指着眼前的亭台水榭说,每走几步就有新发现,假山的堆叠、花木的搭配都藏着巧思。“坐在亭子里看水面倒影,像在画中一样。这种‘移步换景’的智慧,让我感受到中国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实在是太迷人了!”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韩韵采访来自美国的游客。陈思源供图。
让古典园林“活”起来,体验感是关键——游览体验盼升级 在园林东部的“秫香馆”前,团队遇到了来自江西的四位小女孩,她们身着汉服,妆容精致,头戴发饰,是拙政园内独特的一道风景。她们是小学同学,慕名前来游玩,对园内建筑风景十分赞叹,同时她们也针对提升游览体验感提出人流量控制的相关建议。其中一位小女孩坦言,节假日热门景点前的人流容易扎堆,有时想仔细观赏建筑细节,却被拥挤的人群挡住视线,“要是能在高峰时段引导分流,体验感也许会更好。”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陈思源采访来自江西的汉服小女孩们。苏家豪 供图。
一步一景藏匠心,细节里见功夫——环境维护获赞多 “你看这水面,干净得能照见岸边的亭台,连一片落叶都很少见。”来自山东的游客王女士正带着孩子在“与谁同坐轩”前拍照,她指着眼前的池水告诉我们,自己去过不少园林,拙政园的环境维护“让人挑不出错”。沿着她的视线望去,湖面如镜,岸边草木修剪整齐,匾额楹联一尘不染,连石板路上的青苔都透着自然天成的雅致。
在“卅六鸳鸯馆”附近,几位老年游客正对着窗外的修竹细语。“我们年轻时来过一次,现在再来,感觉比当年更精致了。”东北游客王女士说,园内的花木搭配、山石布景既保留了古意,又不见杂乱,“连墙角的杂草都清理得干干净净,这种对细节的讲究,看得出管理方用了心。”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被采访的王女士合照。苏家豪 供图。
文旅升级路——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惠民基于对游客反馈的系统梳理,调研团队总结出一系列优化建议。针对高峰时段人流密集问题,团队提出“智慧分流”方案:通过完善线上预约系统实现错峰游览,在热门景点增设临时指引岗进行动态疏导,同时开发AR实景导航功能帮助游客规划最佳游览路线。团队认为,守护园林的“古意”至关重要,需要保持其原有的空间韵味和历史质感;同时也要为游客注入“新意”,借助数字化手段创新互动体验。这种古今交融的发展理念,正是让传统园林真正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的关键所在。
如何在严格保护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提升现代游览体验,如何让历经千年的园林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这些命题构成了传统园林必须面对的“文旅考卷”。而游客们发自肺腑的赞叹、中肯的建议,乃至不经意间的会心一笑,都是这份特殊问卷上最生动的批注,为古典园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真实的参考坐标。(通讯员 陈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