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庄台记史,湿地藏韵:"应运而生" 实践队解码大运河山东段人水共生之道

    2025-09-05    阅读:
    来源:陈铭爽 姜姝羽

为解码大运河山东段人文生态的共生密码,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基层调研支撑,"应运而生" 实践队近日深入济宁市微山县,以运河庄台文化载体与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为双轴心,展开 "自然 — 人文" 交叉调研,探寻千年运河 "人水相依" 的历史逻辑与生态智慧。

晨曦初露,实践队沿韩庄运河古堤前行,彭口闸遗址的青石板路、斑驳水闸与错落的庄台民居,勾勒出一幅鲜活的 "运河生活图鉴"。队员们徒步丈量岸线,细致记录庄台 "枕河而筑、因运而兴" 的空间基因 —— 青砖灰瓦的民居依河道层叠分布,临河院落尚存的石阶码头,清晰印证着古代漕运体系中 "港 — 村 — 市" 的共生格局。在彭口闸村,一位村民捧出的老船桨与泛黄漕运账本成为活态史料:"祖辈靠运河捕鱼行船,这桨柄磨得发亮时,运河上正跑着南来北往的粮船。" 队员们通过口述史采集与实物影像记录,让那些刻着水痕的船舷、账本里褪色的商号印章,串联起运河人家 "以水为脉" 的生计图景。

午后的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十里荷花廊" 成为天然实验室。队员们沿栈道观到芦苇荡中翩跹的白鹭、芡实塘里穿梭的锦鲤,记录下运河水系与湿地植被的生态耦合 —— 运河支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肥沃滩涂,滋养出千顷荷花、万亩芦苇的湿地景观,而湿地系统又通过植被过滤反哺运河水质,形成天然的生态缓冲带。在生态监测点,队员们发现明清漕运时期人工开凿的 "减水坝" 遗迹至今仍在发挥调蓄功能。"这些水利智慧与自然生态的协同,正是古人‘道法自然’的实践样本。" 队员陈铭爽指着古堤轨迹感慨道。

此次微山之行,实践队首创 "文化载体 — 生态系统" 双轨调研模式,在庄台民居触摸运河文明的人文肌理,于湿地滩涂解读自然馈赠的生态智慧。正如队长姜姝羽所言:"庄台是镌刻在河岸的‘活态史书’,湿地则是守护河道的‘翡翠肾’,两者共同书写着中国人水关系的千年答卷。" 团队已整合庄台口述史影像、湿地生态监测数据与博物馆文物史料,构建起 "人文 — 生态 — 经济" 三位一体的调研模型。下一步,他们将奔赴台儿庄等运河重镇,追踪聚落形态演变与现代生态保护实践,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从历史遗存到当代治理的全链条调研样本。

从青石板堤到芦苇湿地,从漕运账本到生态图谱,这支年轻的实践队正以脚步为笔、以数据为墨,在运河岸边书写新的时代注脚。当庄台的炊烟与湿地的波光在镜头里交叠,古老运河的人文基因正与生态智慧碰撞出焕发新生的可能。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